《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虽然故事栩栩如生,但其中不乏虚构成分,这使得他看起来似乎一生碌碌无为,甚至有些窝里横。然而,依据史料和一些传说,徐庶并非像书中描写的那样。本文将带您走进徐庶真实的历史故事。 u003cstrongu003e(一)少年从武,后转从文u003c/strongu003e 徐庶自少年时期便师从名家,潜心习文练武,立志要成为一位英勇的侠士。成年后,他便携剑游历四方,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帮助弱小。一次,在汉灵帝的中平年间,他的一位好友被地方上的豪门恶霸所害,家破人亡。徐庶便应好友请求,单枪匹马闯入恶霸家中,为好友复仇,结果杀死了恶霸。此举惊动了官府,徐庶被官差围捕,最终不敌被擒。尽管受尽酷刑,他仍坚持江湖道义,始终未透露事情的真相。后通过朋友的努力,他才得以脱险。
这次经历让徐庶深受触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决定放弃武力,转而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心想通过文治来造福百姓。因此,他告别了武林,潜心读书,努力提升自己。徐庶天资聪慧,加上刻苦,学习进展很快,他为人谦和宽厚,和同学们关系融洽。他与同乡石韬志同道合,成为了挚友。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群雄割据。为了躲避战乱,徐庶与石韬举家南迁,定居在荆州。在那里,徐庶结识了许多才俊,其中就有崔州平、孟公威以及诸葛亮、庞统等人。徐庶非常敬佩诸葛亮的博学、睿智,以及他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徐庶认为自己与诸葛亮志同道合,甚至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管仲与战国时期的乐毅。诸葛亮也对徐庶的才学和人品非常欣赏,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u003cstrongu003e(二)先投刘备,后改投曹操u003c/strongu003e 据说,徐庶曾是司马徽的三大弟子之一。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精通经学,素有水镜之称,他有识人之明,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与庞统。徐庶是司马徽的弟子之一,才华横溢,可惜一生未曾得到施展之地。 徐庶最初投靠刘备,深得刘备的信任。尽管史书没有列举具体事例,但可以看出,徐庶的能力得到刘备的高度评价,诸葛亮曾在一次谈话中说:你们如果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董和的勤奋,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大大减少。然而,徐庶后来却离开刘备,投奔了曹操。关于他离开刘备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曹操骗了徐庶,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自愿投奔曹操。最广为流传的俗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因此流传开来。其实,结合史料来看,徐庶的离开与母亲的遭遇密切相关。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去世,刘备被曹操击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掳走,这使得徐庶决定离开刘备,去投曹操。临别时,徐庶向刘备表明心意,表示自己因母亲被掳心情混乱,无法继续效力刘备。 《魏略》记载,徐庶投曹后,曾担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务,地位显赫,并非如传言所说的一言不发。可以说,徐庶的离开是出于孝心,并非曹操的阴谋。 u003cstrongu003e(三)徐庶的归宿之谜u003c/strongu003e 徐庶的晚年有多个版本的记载,这也显示出后人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以下是其中三种主要的传说。 其一,据说徐庶最终选择了隐居生活,远离了战乱与纷争,他定居在琅邪台南麓的大珠山脚下的帽子峰旁。徐庶在那里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村民解忧,教授农耕技术、预测天气、治疗疾病等。村民们视他为神灵,徐庶去世后,当地为他建了一座庙。庙内有徐庶的泥塑像,并有壁画相伴,香火一直旺盛,成为了当地的重要信仰中心。其二,有传言称徐庶曾在四川万源县的花萼山隐居,那里的人们称他为花萼老祖。他在山中为百姓治病,医术高超,态度和蔼,深受当地百姓尊敬。徐庶去世后,村民们为他建立了徐庶祠,庙中供奉着高大的木雕像,四周墙壁上刻有徐公亭三个字。 其三,另有说法称徐庶曾在湖北南漳县居住过,当地也有徐庶庙。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一位获得战功的军官在此地听闻徐庶的故事后,便为他建庙以表敬意。 徐庶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在许多方面都堪称楷模。尤其是在孝敬父母和推荐英才两方面,他的事迹至今值得我们学习与传颂。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南岸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