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曹操的儿子,多数人先想到七步成诗的曹植,或是篡汉称帝的曹丕。可要说能在战场上横着走的狠角色,还得是那个被曹操喊“黄须儿”的曹彰。这小子的勇猛,简直是三国武将里的“另类”,可惜啊,刚到而立之年就没了,实在让人扼腕。
你别说,曹彰打小就跟其他兄弟不一样。曹丕忙着琢磨权谋,曹植闷头写诗文,他倒好,整日里弓马不离手,力气大到能跟猛兽较劲。史书里说他拽着老虎尾巴绕胳膊,那大虫居然不敢出声,现在想想都觉得匪夷所思——这哪是凡人的胆量?还有南越献的白象,在朝堂上耀武扬威,他上去一把按住象鼻子,庞然大物立马伏地不动,这场景要是拍出来,比武侠片都刺激。
曹操一开始还劝他读点圣贤书,说光会打架没出息。结果曹彰当面顶回去:“大丈夫就该学卫青霍去病,带着十万兵马在沙漠里冲杀,哪能当咬文嚼字的博士?”这话听着愣头青,却把曹操逗笑了。后来问他志向,他拍着胸脯说要当将军,“披坚甲,握利器,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份坦荡,比曹丕的藏着掖着实在多了。
真正让曹彰名震天下的,还是代郡平叛那回。建安二十三年,乌桓人造反,曹操派他挂帅出征。出发前特意叮嘱,“在家是父子,受命是君臣”,结果这小子到了前线就把规矩抛在脑后——敌军几千骑兵杀来,他手里才千把步兵、几百匹马,部下都慌了,他倒镇定,用田豫的计策守住要冲,自己抄起弓箭就往上冲。
箭无虚发,敌军倒了一片,他自己铠甲上中了好几箭,反而越打越凶。追着敌人跑了二百多里地,部下劝他“不能深入敌境”,他眼一瞪:“打仗就是为了赢,哪能被规矩捆住?”挥着马鞭喊“落后者斩”,愣是追了一天一夜把敌人包了饺子,斩首俘虏好几千。旁边观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看他这不要命的打法,直接吓得带人投降,北方就这么平定了。
曹操在长安听说这消息,高兴得捋着他的黄胡子直夸:“黄须儿竟大奇也!”后来刘备在汉中让刘封叫阵,曹操气得骂街:“卖草鞋的小子,敢叫我的黄须儿来!”立马调他驰援,可惜他日夜兼程赶到时,曹操已经撤兵了。不过这份信任,足以看出曹彰在曹操心里的分量。
可谁能想到,这么个猛人,居然在三十五岁就没了。黄初四年,他到洛阳朝见曹丕,没几天就突发急病死在府邸。关于他的死,说法可太多了。《世说新语》里说曹丕怕他夺权,下棋时用毒枣害死他,卞太后赶来都没救过来。不过有学者说五月枣子还没熟,这说法不靠谱。
我倒觉得,他这性子太刚,或许早为身体埋下了隐患。常年在边疆风餐露宿,打仗时又总冲在最前面,铠甲上的箭伤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曹丕登基后,对这些手握兵权的兄弟本就提防,曹彰虽无争位之心,可那一身战功和威望,难免让曹丕坐立不安。真的,真的挺可惜的,他要是能多活几年,说不定曹魏的边疆就更稳了,甚至司马家后来能不能夺权都两说。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仁惠。出丧的时候,有人听见空中有哭声,送丧的人说,以前战乱死的人没棺材,都是曹彰派人收尸安葬,连阴间的魂灵都念着他的好。你看,这哪是只会打仗的莽夫?分明是个有血有肉的真汉子。
现在提起三国武将,很少有人会想起曹彰。大家都追捧关羽张飞,却忘了这个为曹魏镇守北疆的“黄须儿”。他不像曹丕那么阴狠,也不像曹植那么悲情,就像一颗流星,在战场上划出最亮的光,却匆匆坠落。你们说,要是曹彰没死那么早,三国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