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深刻总结了韩信一生的悲剧命运。无论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还是史书上的记载,韩信的功绩与才华都无疑是历史上最杰出的之一。史书记载,韩信的早年生活充满屈辱,他曾遭受过胯下之辱,甚至在项羽的军中做过执戟郎中。那个时候,他的生活困顿,命运跌宕,似乎没有任何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尽管如此,他心中始终怀揣希望,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施展才华。这个机会,终于在他遇到萧何的那一天到来了。
萧何识人如神,他敏锐地发现了韩信的潜力,将其推荐给了刘邦。刘邦给予了韩信一个职位——治粟都尉,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虽然这个职位看似重要,但其实只是对韩信的一种冷遇。韩信每天目睹着士兵们纷纷逃离,内心充满了失落和不甘。这让他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甚至考虑重新离开军营。然而,这种不安与渴望最终被萧何察觉到。作为一位眼光独到的伯乐,萧何深知韩信的才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连夜出城追赶韩信。正是这段经历,让后人传颂了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最终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韩信担任大将军后,指挥的汉军屡战屡胜。韩信率领军队迅速突破了险峻的秦岭,并巧妙地运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成功占领了关中地区,为刘邦和项羽的决战奠定了基础。在两军对决时,韩信设置了十面埋伏,使得项羽被四面楚歌围困,最终在悲情中吞下了失败的苦果。这场战役,为刘邦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刘家四百年的江山打下了基石。 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很快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政权。然而,随着天下初定,刘邦却渐渐疏远了韩信。即使刘邦称帝后,韩信仍保有楚王的封号,但他逐步被剥夺了兵权。那么,为什么刘邦开始对韩信产生疑虑呢?其实,韩信的命运几乎是自己作的。公元前205年,韩信奉命出征齐国,途中得知郦食其已经成功说服齐王田广投降。理论上,韩信可以选择撤兵,回到刘邦的身边,但在谋士蒯彻的建议下,韩信决定继续进攻齐国,且在几乎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直接攻占了齐国的首都临淄。这一战导致了郦食其的死,而韩信此后请求刘邦任命他为代理齐王,以便管理多个地方。 当时,刘邦刚在彭城遭遇惨败,急需韩信的支援。听到韩信想要自立为王的请求后,刘邦十分愤怒,心生疑虑。然而,张良和陈平深知刘邦的心思,他们知道韩信手握重兵,不能轻视。刘邦也明白,如果逼急了韩信,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于是他改变了语气,委婉地答应了让韩信成为齐王。就这样,韩信被封为齐王,他的威名进一步扩展,甚至得到了项羽的赏识。项羽派人游说韩信,诱使他背叛刘邦,自立门户。然而,韩信拒绝了项羽的提议,依然选择效忠刘邦,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求自立为齐王的行为,已经让刘邦对他产生了深深的猜疑。 刘邦作为一位深谙权谋的帝王,不仅知道如何施展权谋,更懂得如何稳住臣子的心。为了让韩信对自己放心,刘邦亲口承诺给韩信五不死的保障: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绑韩信的绳索,也没有杀死韩信的刀子。从此,韩信深信刘邦的承诺,认为自己不可能被杀害。然而,韩信被封为齐王不久,便有人告密称韩信有谋反之心。刘邦立即派人调查,最终证明这是一场诬告。然而,刘邦依然没有完全放松对韩信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