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是直接受命于明朝皇帝的特殊机构,因此,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其都极为畏惧。每当人们看到那些穿着华丽、骑马英挺、言语带有京师口音的人时,大家都会赶紧躲开,因为这些人很可能就是锦衣卫的成员。然而,在明朝中期,竟然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一位文官竟在朝会上打死了锦衣卫的头目,后来他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官运亨通,最终成为了兵部尚书。那么,这位敢于挑战锦衣卫权威的人究竟是谁呢? **一、名震天下** 这位传奇人物名叫王竑(字公度),他的祖籍在湖北江夏,但由于他的祖父王俊卿因为获罪被流放至甘肃临夏,王竑也出生在那里。王竑自幼聪明好学,十分刻苦。在正统四年(1439年),他通过了科举考试,并且在会试中名列第五,殿试时获得了二甲第三十名的好成绩。到了正统十一年(1446年),他被任命为户部给事中,这个职务属于言官,特别适合王竑,因为他本性豪迈,直言敢谏,具有很强的气节。
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当时监国的朱祁钰迅速召开紧急朝会。众多官员纷纷站出来指责王振的种种罪行。然而,王振的党羽依旧气焰嚣张,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更是厉声呵斥朝臣们,让他们闭嘴并撤退。此时,王竑怒不可遏,他抓住了马顺的头发,气愤地喊道: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随后,王竑带领百官一起动手,将马顺活活打死。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廷,也让王竑声名大噪,名震天下。 **二、造福地方** 事后,王竑参加了保卫北京的战斗,担任了督毛福寿、高礼军的任务。战斗结束后,他又被派去镇守居庸关,负责整顿防务。他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简化了军士的选拔,修复了防线,并且惩处了一些不称职的将领,重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此时,浙江的太监李德因王竑杀死马顺的事情而将他弹劾,然而,在当时的名将于谦的庇护下,王竑不仅没有受到追责,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他被任命为巡抚淮扬庐三府,并且兼理两淮盐务。 当时,凤阳、淮安、徐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洪灾,导致大量百姓陷入饥荒。王竑得知后,迅速向朝廷上书请求救灾。虽然上书还未得到批准,他便果断下令开仓赈济灾民。当时,山东、河南等地的饥民得知消息后纷纷涌向当地,导致原本已经紧张的粮食供应进一步告急。眼看粮仓中的食物所剩无几,王竑依然不顾抵制,毫不犹豫地将徐州广运仓的所有剩余粮食分发给饥民。经过一番努力,他救助了超过一百八十五万灾民,赢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誉。 **三、官至尚书** 王竑的事迹传遍了朝廷,景泰帝曾高度赞扬他:贤哉都御史!活我民矣。于是,王竑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然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发动复辟,在石亨和张軏的攻势下,王竑因曾杀害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而被朝廷除名,流放回江夏。半年后,明英宗赦免了王竑,并允许他返回家乡休养。天顺五年(1461年),蒙古人进犯庄浪,王竑在李贤的支持下复职,再度出征,成功击退蒙古军队。此后,王竑再次被任命为总督漕运,并巡抚淮安和扬州。当地百姓听闻消息,纷纷前来迎接,甚至有几百里之遥的百姓都赶来向他致敬。明宪宗即位后,王竑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军务,并在整顿军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用人问题上,王竑与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发生了分歧,最终辞去了兵部尚书职务。虽然有上百封奏折推荐他重返职务,但王竑依然未能再度获得任命。直至弘治元年(1488年),王竑在七十五岁时因病去世,当地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参考资料:** 1. 《明史》 2. 《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