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名称都颇为特殊,像秦国的大良造、楚国的令尹这些官职,名字就很有特点。与秦楚一样,魏国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个独特的官职——犀首。在魏国,虽然曾经有不少人担任过犀首这个职位,但历史上唯有公孙衍的名字被记载下来。由于人们常常用犀首这个职位来指代公孙衍,许多人甚至误以为犀首就是公孙衍的另一个名字。 公孙衍,魏国阴晋人。根据他的名字推测,他和公孙鞅一样,出身贵族的庶支。尽管如此,公孙衍的个人才能特别突出,以至于史书中并未详细记载他的出身背景。更多的记载则是关于他在秦国、魏国等地积极推动合纵之策,和当时其他名臣之间错综复杂的争斗。在很多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公孙衍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在权谋斗争中失败的角色。然而,事实上,公孙衍的权谋手段并不逊色于张仪等名臣。
作为魏国的大臣,公孙衍常常为魏王提出一些深思熟虑的外交策略。举个例子,齐魏徐州之战后,公孙衍曾经献计给魏惠王,建议魏国假装与齐国合作,实际上却与楚国暗中结盟。这样一来,就能够趁机挑拨齐楚两国之间的关系,若楚国打败齐国,魏国就能为太子报仇雪恨。 在韩国做大臣期间,公孙衍也展现了他的外交智慧。当楚国攻打大梁南部,韩王想趁机对魏国下手,包围了魏国的蔷地。为了避免破坏韩魏联盟,公孙衍立即派遣成恢去游说韩王,成功地使韩国撤军,避免了魏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作为一个士子,公孙衍的外交手腕让许多国家的君主都赞叹不已。有一次,齐王邀请燕国、赵国和楚国联手讨伐魏国,魏王大为恐慌,急忙派公孙衍去阻止齐国的攻魏计划。公孙衍见到齐王后,并未直接讨论魏国的事情,而是每天与齐王闲聊。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国、赵国、楚国的使者开始怀疑齐王的用意,认为齐王和魏国有秘密合作,要联合讨伐其他国家。尽管齐王解释过自己与公孙衍并无合作,但使者们并不相信,最终齐王的攻魏计划因此破产。公孙衍巧妙地利用齐王对人才的重视、自己口才出众的优势,再加上其他使节的猜忌心理,几乎不费力气就破坏了齐王的计划,果然名不虚传。 公孙衍不仅在外交上有卓越表现,他在军事上也同样表现出色。韩非及其门下弟子都称赞公孙衍为一位优秀的将领。在秦惠文王时期,公孙衍一度因未得到重用而来到秦国,担任了大良造。后来,因合纵之策与秦国的发展方向不符,他再次离开秦国,回到魏国。在魏国时,公孙衍曾与田盼合作,联合魏国和齐国的军队攻打赵国,最终大败赵军。之后,他又到了韩国做大臣,并曾带领韩国军队与秦国的樗里疾在岸门展开激战,虽败北,但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公孙衍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不乏政治上的心机。当魏国的大臣田繻对自己不利时,公孙衍便通过魏季子劝说魏王,不要采纳田繻的意见。为了除掉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公孙衍曾与张仪联手,利用张仪对史举的不满,在魏王面前中伤史举,最终促使史举离开了魏国。后来,为了争夺魏相的位置,公孙衍还游说韩公叔,将张仪企图让秦魏联手伐韩的计划告知韩公叔,并在韩公叔的帮助下,成功当上了魏国的相。 然而,尽管公孙衍如此才智过人,最终还是被魏国的大臣魏文子、田需等人所陷害,导致他被迫离开魏国。当时,公孙衍打算通过魏王除掉田需,但魏王却视田需为心腹,无法下手。田需又与魏文子交情深厚,而魏文子则心生魏相之志,便暗中构陷公孙衍。为了避祸,公孙衍主动辞去职位,最终前往韩国担任韩相。随着韩魏联合对秦的合纵逐渐失败,韩王也对公孙衍产生了不满,公孙衍的最终去向成了谜。《韩非子》中提到,田需为了害公孙衍,指使人杀害了张寿,并将罪名嫁祸给公孙衍。魏王信以为真,以为公孙衍杀了张寿,最终命人将他处死。 《史记》则记载,公孙衍是在前往秦国任职的途中病死的。而《战国策》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秦武王曾一度重用公孙衍,但公孙衍与樗里疾联手中伤甘茂,未能成功,甘茂愤怒之下向秦武王举报,称公孙衍有泄露机密的行为,导致公孙衍被逐出秦国,从此再无公孙衍的相关记载。 在战国的历史中,公孙衍是少数几位通过官职名字被广泛传颂的名臣之一。他口才出众,军事能力卓越。可惜的是,他的结局颇为悲凉,与同时代的其他策士不同,公孙衍的出身和死因都未曾有明确的记载,成为了一位充满神秘感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