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西汉时期的庙号制度十分严格。整个西汉历史上,真正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和汉宣帝。即使是被誉为文景之治的奠基者之一——汉景帝,他在为汉武帝打下坚实基础、积累大量财富的情况下,也没有获得庙号。这样的情况在当时非常罕见。
进入唐朝后,庙号的使用逐渐变得普遍,几乎所有正式称帝的皇帝都会获得庙号。到了明朝,这种现象甚至更为普遍,连嘉靖皇帝未即位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也被赐予了睿宗庙号。与之相比,汉景帝未得庙号显得十分不公。 问题来了:如果明朝遵循西汉那样严格的庙号制度,会有多少皇帝能够获得庙号呢? 如果有人问西汉庙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回答:看功绩,只有有显著功绩的皇帝才能获得庙号。确实,汉景帝在其他朝代会被视为一位杰出的君主,但在西汉这个明君辈出的时代,他却没有获得庙号,似乎表明功绩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然而,少有人知道,即使是西汉末期那些评价并不高的皇帝,如汉元帝、汉成帝和汉平帝,他们也都曾被追封庙号。与之相比,汉景帝始终没有庙号。由此可以看出,西汉皇帝是否能获得庙号,并非单纯依靠功绩来决定。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是否获得庙号呢?让我们仔细看看西汉这几位有庙号的皇帝是如何获得庙号的。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后的几十年内,西汉并没有庙号制度,只有高皇帝这一特殊的谥号。并非汉朝人认为刘邦的功绩不足,而是他们认为刘邦的功绩太大,无法用传统的谥号来称赞,于是特意创造了高这个谥号,作为对刘邦的最高尊敬。 刘邦没有庙号,是因为庙号最初源自商朝制度,而周朝和秦朝的历史中并未使用庙号,因此汉朝的皇帝们并未想到要设庙号。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的庙堂被称为高庙,依然是用谥号,而非庙号。 当刘邦的孙子汉景帝继位时,他感受到自己的皇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正统性上的争议。民间甚至传言刘邦的太子本应是刘盈,但刘盈去世后,吕后实际掌控朝政,扶持两个幼帝,造成朝政混乱。吕后去世后,宗室和功臣们展开清洗,灭掉了吕氏家族,并迎来了刘邦第四子刘恒即位,成为汉文帝。 汉景帝即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他决定为刘邦和汉文帝上庙号。根据宗法制度,只有嫡系子孙才能为祖先立庙。因此,若刘恒没有继位,刘恒的子孙就无法祭拜刘邦,只能把刘恒当作祖先。 也正因为如此,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而不是刘邦或汉景帝之后,因为他属于旁系后代,无法称为正统。 为了证明正统,汉景帝为刘邦和汉文帝分别立庙号,给刘邦的庙号为太祖,给汉文帝的庙号为太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立庙号时,刘邦的嫡长子刘盈被跳过,显然这是为了加强汉景帝支系的正统性。 西汉第二位拥有庙号的皇帝是汉武帝,然而他去世后的数十年里并没有立即获得庙号。甚至,汉武帝的长子刘旦曾上书请求为父亲立庙,但被汉昭帝和权臣霍光拒绝。 直到汉宣帝即位后,才为汉武帝追封庙号世祖。这并非因为汉武帝在汉昭帝时功绩不足,而是因为汉宣帝自己背负着罪人之后的标签,需要通过为祖先立庙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因此,汉宣帝通过为汉武帝立庙,借此淡化汉昭帝的地位,突出自己正统的血统。 到了王莽篡位的时期,庙号的使用几乎变成了泛滥现象。西汉末代皇帝汉平帝在位时,王莽控制朝政,民间议论纷纷。为了平息争议并讨好王政君,王莽决定为其丈夫汉元帝立庙。汉元帝是汉宣帝之子,虽然功绩不算突出,但为了平衡庙号的分配,王莽也为汉宣帝立了庙号。 此外,王莽还为汉平帝立庙号元宗,并为汉成帝立庙号统宗。然而,王莽有意跳过汉哀帝,因为他非王政君后代,而且在位期间多次打击王氏势力。王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庙号,削弱汉哀帝的影响力。 王莽篡位后仅存活了15年,就被杀害。刘秀随后恢复汉朝,建立东汉。刚登基的刘秀,显然有逢王莽必反的意味,他废除了王莽时期所立的所有庙号,只承认汉高帝、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庙号。 刘秀登基后,理清了东汉和西汉的法统关系。当时的东汉自认为并非一个新朝,而是汉朝的复兴者。刘秀自认是西汉正统的继承者,因此,他决定为汉宣帝立庙号,并选用了王莽所用的庙号中宗。这样,西汉四位有庙号的皇帝最终定格为:汉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和汉中宗刘询。通过这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的庙号制度表面上讲究祖有功而宗有德,但实际上传承的正统性和后代的需求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汉景帝虽然功绩显赫,却未能获得庙号;而像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这些评价较低的皇帝,却一度获得庙号。
上一篇:原创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原因简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