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封建帝制时期的皇帝地位崇高至极,他们拥有至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生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远不是如此。事实上,皇帝的权力往往受到许多制约,尤其是在丞相的权力面前,常常显得无力。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权力与丞相的权力之间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二者的斗争不断发生,权力此起彼伏,谁也不肯轻易让步。 如何解决丞相的威胁,成为历代皇帝的一大难题。虽然他们希望掌握更多的权力,但又不得不依赖丞相来协助处理政务。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皇帝和丞相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持续了几百年。
虽然有许多皇帝在这段历史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但一直到明朝,丞相制度才被彻底终结。废除丞相制度的真正推动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皇帝,尽管他出身贫寒,但他凭借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攀升至至高无上的帝位,堪称历史上最典型的逆袭人物,创造了众多奇迹。 然而,正是由于出身低微,这种背景给朱元璋内心留下了深深的自卑感,尤其是当他成为皇帝后,这种情感愈发显得明显,导致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偏执和多疑。他变得极度敏感,极其恐惧别人威胁到他的权力,尤其是丞相这样的高官,成了他最不容忍的存在。 每次回想起自己艰苦的奋斗历程,朱元璋愈发感到自己不容易,因此他无法容忍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认为,丞相作为皇帝权力下的第二把交椅,必须被彻底控制和打压。这使得他产生了废除丞相制度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朱元璋首先做了一个决定:他让丞相们自作自受,而胡惟庸则成为了他所选中的替罪羊。朱元璋早在一次参观趵突泉的事件中,发现有太监临死前指向胡惟庸府邸,这一线索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朱元璋能够成为帝王,得益于他善于识人、用人。然而,在他心中,所有的臣子不过是他手中的棋子而已。洪武初年,朝廷中形成了两大势力,分别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按照惯例,新朝建立后,朝廷要对功臣进行封赏。这次封赏的结果,李善长排名第一,因此淮西派在朝中的权力一度压过了浙东派。其实,这也有朱元璋故意偏袒淮西派的原因,因为他自己就是淮西派的一员。而这次封赏其实是他有意打压刘伯温,毕竟刘伯温的能力让朱元璋感到忌惮。 刘伯温自然洞察到朱元璋的意图,并且看出淮西派的优势,于是选择主动辞官,这使得李善长在一段时间内放肆地行使权力,最终成为了朱元璋眼中的最大威胁。李善长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后,选择了隐退,而刘伯温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将继任丞相,但谁料接任的却是胡惟庸。 相比刘伯温,胡惟庸无疑是一个更为小人之人。如果李善长还会顾及同僚之间的面子,胡惟庸则完全不在乎脸面,甚至擅长撕破脸皮。朱元璋清楚胡惟庸是个什么样的人,然而,他并不需要一个精明能干的丞相,他需要一个能够犯错、贪婪且能为自己所用的小人。而胡惟庸正是他所需要的工具。 胡惟庸上台后,迅速成为了权力的掌握者,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一步步落入朱元璋的陷阱。朱元璋故意纵容胡惟庸的贪婪,使他在权力的巅峰上变得越加自负。胡惟庸开始不再顾忌朱元璋的存在,他贪污受贿,培养党羽,截留奏章,肆意处置官员,这些行为逐渐让他觉得自己已经凌驾于朱元璋之上。 在胡惟庸掌权期间,朝堂上涌现出一批阿谀奉承之人,他们争相讨好胡惟庸。胡惟庸深知法不责众的道理,便对这些人任由其肆意行事,拉拢更多人站在自己这边,使得整个朝廷大部分人都对他俯首称臣。 洪武十二年,有人向胡惟庸汇报说,在他老家的井中突然冒出石笋,水深几尺。这一消息让胡惟庸十分高兴,不少人开始称之为祥瑞之兆,甚至说他祖先的坟墓每晚都有火光。这些谄媚的言辞使胡惟庸变得更加自负,他开始心生异志,暗自谋划取代朱元璋。 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图谋不轨。他邀请朱元璋前往自己的府邸,准备在此事发时一举行动。然而,朱元璋虽然早有警觉,但为了不让胡惟庸生疑,他依然答应了邀请。 正当朱元璋准备前往时,一名太监——王春,拼尽全力赶来阻止。这位太监是朱元璋安插在胡惟庸身边的眼线,王春发现胡惟庸要动手了,便急忙赶来告知朱元璋。然而,王春被胡惟庸的家丁误认为已经死了,并被丢在荒野。幸运的是,王春并没有死,他挣扎着赶在朱元璋赴约之前,拼命指向胡惟庸的家,随后便死去。朱元璋这才彻底觉察到异常,立刻命令兵力包围胡惟庸府邸,将其捉拿归案。胡惟庸被捕后,朝堂上的许多人纷纷揭发了他的罪行,朱元璋毫不手软,将胡惟庸及其党羽一一诛杀。 胡惟庸的死,不仅使得朱元璋顺利完成了废除丞相制度的计划,而且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自此,明朝再也没有出现过丞相这个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