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人所说,乱世出英雄,秦朝灭亡后,汉初的动荡不安,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杰出的谋士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其中有张良、萧何、范增、郦食其等名将名臣,而蒯通就是其中之一。蒯通,原名蒯彻,后来因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名蒯通。他以口才出众,舌辩才智著称。曾经在陈胜起义时,陈胜派武信君北上攻赵,蒯通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游说范阳县令,让他举城投降。之后,他不费一兵一卒,便使得三十多个城池纷纷投降,足见他非凡的口才与谋略。
后来,蒯通成为韩信的谋士。韩信在平定三国后,准备东进伐齐。然而,在听闻郦食其依靠言辞轻松让齐王投降,韩信心生不悦,打算停军不前。这个时候,蒯通站出来,直言不讳地劝道:将军您是奉汉王命令讨伐贼寇,汉王并未下令停兵,您怎能私自停下?您带领几十万大军,经过一年的艰苦战斗,才攻占了赵国的50多座城池,而一个书生只凭口才便让齐国的70多座城池投降,难道您的功劳不比他少吗?韩信听后顿悟,决定继续进军,最终偷袭齐国,成功占领齐国,而郦食其则因此被杀。 韩信占领齐国后,认为自己功高,因此写信给刘邦请求封官。刘邦迫于形势,封韩信为齐王,目的是为了稳住他站在汉王一边。而项羽也深知韩信的重要性,于是派人劝说他。蒯通早已洞悉天下局势,知道胜负全在韩信的选择上,如果韩信支持项羽,项羽就能胜;如果支持刘邦,刘邦就能胜。蒯通心中却另有打算,他希望韩信能通过三分天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他以看相为名,劝说韩信:从面相来看,你最多也只能封侯,但从背相来看,未来将大富大贵。现在楚汉战争,生灵涂炭,双方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战胜对方。如今的天下,胜败都在于你手中,你选择支持谁,谁就能称霸天下。你现在已经占领齐国的宝地,不如不偏不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样,大家都会不敢轻举妄动。到时,我们可以联合燕赵两国,西进制止楚汉之争,这样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我们以恩德感召天下诸侯,他们必定会归顺我们。这正是天赐良机,若违背天意,反而会自取祸端。 韩信虽然心有所动,但还是因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蒯通见状,便列举了历史上的例子,劝告韩信:陈余与张耳虽曾结为刎颈之交,但最终却互相残杀;文种帮助勾践打败吴国后,最终却被勾践所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你虽功高盖世,但无论是投靠楚国还是继续依附汉王,最终都会因你过高的功绩而被忌惮。然而,韩信依然自信满满,最终拒绝了蒯通的计策,直到他被杀时才感叹:悔不听蒯通之言,竟死于女人之手。 韩信死后被诛三族,而蒯通则因为向刘邦解释当初的建议时,巧妙地表示:狗只会吠主人之外的人,我当时只知道齐王韩信,而不知道您;况且当时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我所做的,只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难道您要把所有人都杀了吗?这些话使得蒯通免于一死。蒯通的智慧与谋略可见一斑,他在关键时刻能巧妙地转危为安。正如古语所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蒯通通过几句话,成功把自己从主谋的位置挽救出来,最终成了无罪之人。作为谋士,蒯通做到了尽人事,听天命。然而,韩信却因为无法领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悲剧,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