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在位69年后去世,享年69岁。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回顾他的功绩,除了擒拿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外,还包括治理黄河、疏通运河、三征噶尔丹以及两次击败沙俄入侵,尤其在西藏的纳入和准噶尔汗国臣服方面,都为大清帝国的疆域扩张和安定奠定了基础。凭借这些卓越的成就,康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堪称千古一帝的皇帝之一。
康熙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他在家庭方面也颇有成就。据统计,康熙一生育有60多个子女,其中成年的皇子就有二十多位。康熙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培养,特别是对皇子们的教育,他的子女中不少人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然而,正是因为他过于重视子女的培养,导致晚年废除了太子,进而引发了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展开的激烈斗争,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九子夺嫡。皇子们在争斗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派系,而朝中的大臣也纷纷站队,使得朝廷政治逐渐动荡。最终,康熙的继承者是当时并不显眼的第四子胤禛,他便是后来的雍正帝。 雍正登基后,立即把精力集中在大清内部的整顿工作上。然而,在此期间,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噶尔丹策零(后在河通泊之战中重创了清军)趁机策划反叛。噶尔丹策零恢复了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并煽动占据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大清。罗卜藏丹津带领数万游牧军队,猛烈袭击清军,给青海带来了极大的骚乱,局势愈发严峻。 面对这一局面,雍正暂时搁置了对政敌的清算,决定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负责镇压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四川提督岳钟琪被任命为征西副将军,与年羹尧共同指挥超过10万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出征。年羹尧的主力大军从陕西出发,沿河西走廊直取西宁;岳钟琪则率领6000名精锐四川绿营骑兵,绕道甘南,从南方直扑青海。雍正二年(1724年)春,罗卜藏丹津趁年羹尧还未完全稳住西宁防线时,带领大军围攻西宁。此时,清军的力量远不及叛军,西宁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就在这时,岳钟琪及时赶到,带领部队发起突袭,击溃了罗卜藏丹津的中军,叛军阵型瞬间混乱。年羹尧也迅速指挥城中的清军进行内外夹击,最终将叛军打得溃不成军,罗卜藏丹津带着仅百余名骑兵狼狈逃遁。随后,清军继续分路出击,基本清除了青海境内的叛军。然而,由于叛军多为骑兵,行动灵活,清军始终未能彻底歼灭其主力。同时,青海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清军长期追击耗费了大量资源,国库也因此遭遇了严重的压力。朝中一些臣子建议雍正暂时撤军,待明年再战。 面对这种困境,年羹尧在痛苦的抉择后最终决定孤注一掷,采纳了岳钟琪的建议:趁春草未发,敌人不备时发动攻击。于是,清军兵分三路,分别讨伐叛军。岳钟琪与傅鼐从南路出发,武正安从北路进攻,黄喜林和宋可进则从中路推进。岳钟琪被任命为主攻,其他两路为配合作战。目标明确,就是要彻底消灭罗卜藏丹津的主力。 岳钟琪再次展现了他的奔袭战术,率军日行百里,不与小股叛军纠缠,直扑罗卜藏丹津的老巢——柴达木。岳钟琪突然发动攻击,叛军未加准备,马匹也未加束缚,罗卜藏丹津的军队迅速陷入混乱,他本人带着仅200余人仓皇逃入准噶尔汗国。岳钟琪继续追击,甚至日行三百里,最终赶到西藏与青海交界的桑驼海,与叛军主力展开决战,最终彻底击溃了罗卜藏丹津的势力。岳钟琪俘获了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妹妹和重要党羽,斩杀叛军八万余人,俘虏男女数万,缴获大量牲畜和武器装备。至此,罗卜藏丹津的10万蒙古骑兵被彻底消灭,青海的局势得到了完全平定,约7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重新归入大清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