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与今天的单一配偶制有所不同,并不完全自由。在许多时期,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所谓一夫一妻多妾制,指的是一个男子可以娶一个正妻,而其他女性则通常是妾。你可能会好奇,所谓的三妻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几种有趣的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看春秋时期的一种解释。关于三妻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齐国国君在选择皇后时,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因为他心中有三位候选人,却一直难以做出决定。可能像现代很多人一样,齐王也有选择困难症,于是他决定不再纠结,干脆将这三位女子都立为皇后。不过,齐王的这一计划并未最终实现,历史上也没有记录他成功实施三妻制度。因此,这种未成的设想便成了后人对三妻制度的一种解释。 接下来是汉朝的悲情解释。汉朝,特别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有一段关于三妻的历史。汉武帝先后立了三位皇后。第一位是陈阿娇,她在汉武帝刚登基时,曾做出过不少贡献,但她性格傲慢、猜疑心重,且不遵守宫廷礼法,甚至涉及巫蛊之事,最终被废除。第二位是卫子夫,她位居皇后长达38年,深得汉武帝的宠爱,然而由于宫廷权力斗争的影响,她最终选择自尽,悲惨地结束了这一段婚姻。第三位李夫人则是追封为皇后,虽她的皇后身份是追封的,但她获得的宠爱远超其他人。汉武帝的三位皇后成为了三妻制度的典型例子,也为三妻这一词语的由来提供了历史背景。 除了这些历史背景,还有一种常见的解释来源于古代的婚姻制度,分为正妻、偏妻和下妻。在古代,正妻通常是指地位最高的妻子,这类妻子通常会在婚礼上有很高的仪式,像电视剧中的八抬大轿式迎娶就常见于正妻身上。如果是王爷娶妻,那这位妻子便被称为嫡福晋或结发妻。古代的婚姻不仅是感情结合,也常常与社会地位和门第背景密切相关。在结婚前,双方要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家庭背景、年龄等事项,这和现代的户籍登记有相似之处。正妻的地位与丈夫平等,且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如违反七出条款,才有可能被降为妾。至于偏妻与下妻,常常被统称为平妻,这类妻子虽然在名分上属于妻,但实际上地位远低于正妻。根据《大明律·户律·婚姻门》规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意思是,如果男子娶了第二个妻子,原来的妻子就会被视作离婚。因此,偏妻与下妻通常只能住在丈夫的外宅,且永远不会进入丈夫的宗族,也不在宗谱中列名。尽管她们的地位低下,但却依然可以为丈夫生育子嗣,承担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 接下来是关于四妾的解释。在战国时期,诸侯们并没有权力纳妾,但类似于媵妾这一婚姻形式逐渐出现。这种婚姻形式的特点是,女子结婚时会将同族的姐妹一起作为陪嫁带入。芈月传中的芈月便是作为姐姐的陪嫁进入秦国。到了汉朝,由于政策逐渐宽松,官员们开始可以纳妾。富贵人家最多可娶八房妾,而普通官员则通常只能娶三房妻妾。不过,这些妾室的地位远低于正式妻子,她们通常不会在正门迎娶,而是从侧门进入,地位的差异显而易见。所谓的四妾,并不是指男人只能娶四房妾,而是指不同地位的妾室,比如良妾、贵妾、贱妾和平妾。它们代表了不同身份地位的妾室。到了明清时期,这一制度达到顶峰,但它主要是存在于权贵和商贾阶层之中。普通百姓几乎无法实现这一制度。历史上,才子纪晓岚曾娶一妻六妾。尽管如此,四妾并不指一定要有四房妾,而是常见的有多个妾室的情况,类似清朝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象征着后宫众多妃嫔。 最后,我们来谈谈清朝的特殊谦祧制度。在清朝,一种名为谦祧的特殊制度存在。具体来说,如果某个家庭只有一个男嗣,这个男嗣可以继承父辈的权利,娶两房或三房妻子,从而延续家族的香火。这个制度有时被称为一子顶两门,即一个男孩需要承担父亲多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因此拥有更多的婚姻选择。 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象地说:男人就像茶壶,女人就像茶杯,茶壶只能有一个,茶杯则有多个。这句话生动地解释了古代男子为何能纳多个妾。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婚姻的核心价值已经转向了情感的忠诚和一对一的承诺,摒弃了古代的多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