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全军进行了番号调整,东北野战军被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原来的纵队也进行了改编,变成了各个军。在此之后,部队南下进入中南地区,并在这个过程中组建了多个兵团,其中包括第12、13、14和15兵团。第12兵团的司令部是由萧劲光领导的先遣兵团机关改编而成的。萧劲光担任司令兼政委,陈伯钧和韩先楚分别担任第一和第二副司令。 先遣兵团最初是由第40军和第45军率先南下组成的,后来第12兵团成立后,便将这两个军和第46军纳入其下。三个军的军长分别是陈伯钧(兼任)、罗舜初和詹才芳。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第40军军长从韩先楚更换为罗舜初,而陈伯钧由于兼任了第45军的军长,韩先楚则更多地参与了军团的指挥工作。但是不久之后,第40军的军长又重新由韩先楚担任,而罗舜初则不再担任该职务。对于罗舜初为何离开40军,历史资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不过在陈伯钧的回忆录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尽管不确定这些是否与罗舜初的离开有直接关系。
第40军的前身是第3纵队,最初是由曾克林的部队与山东的主力部队合编而成的,纵队的司令员曾先后由程世才、曾克林和韩先楚担任。作为一支作战能力出色的部队,第40军在多个战役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韩先楚指挥下,打下了诸如威远堡、四平战役、义县攻坚战和锦州战役等多个重要战斗,战绩显赫。 与韩先楚一样,第40军的政委罗舜初也非常出色,他曾是军事参谋长出身,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初期一直在总部工作。后来,他逐渐在地方上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担任了鲁中军区的司令兼政委。进入东北后,罗舜初被任命为第3纵队的政委,尽管这个职位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但他依然在军事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始终有意担任更多的军事指挥职务。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韩先楚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罗舜初也被任命为军长。根据陈伯钧的日记记载,罗舜初在担任军长后的一个多月里,部队并未进行大规模战斗,主要是行军和驻守等任务。但是,虽然罗舜初在领导上得到了兵团的支持,但一些内部领导人对此表示不满。根据陈伯钧的记载,韩先楚和其他领导人曾对罗舜初提出过一些意见,但具体是什么问题仍不明确。这种意见或许是因为罗舜初在领导上过于强调自己的中心地位,这使得兵团的指挥安排变得困难。 几个月后,韩先楚重新担任了第40军的军长,并参与了海南岛的战斗。虽然有传言称罗舜初因为健康问题离开了前线,但实际上,很多战时干部因身体问题无法继续担任职务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陈光因身体不适被更换,黄永胜也因健康原因离开了第8纵队。在衡宝战役中,第40军的119师在徐国夫的指挥下表现出色,战斗精神极其顽强,成功地堵截并歼灭了敌军。这两支部队成为了衡宝战役中最亮眼的部队之一。尽管身体问题可能是罗舜初离开的一个因素,但也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当时,许多干部身体不适的情况都被以身体原因作为表面理由,实际上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内情。 总的来说,领导班子内部的不和和干部调整是战时常见的现象,但罗舜初的离开,似乎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不团结或个人健康问题。不同部队之间的领导调整和战术变化,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复杂局势和组织内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