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态度,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杀功臣。确实,朱元璋因屡次杀掉功臣而声名远扬,但他对某些功臣却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优待,其中就包括他对已故功臣徐达的特殊安排。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不仅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决定将徐达的坟墓从江苏迁到南京城内的钟山。按理说,这样的举动并不常见,毕竟在古代,城内是禁忌埋葬的地方。《大明律》规定,城内或官道、街道、居民住所前后埋葬尸体,可能会受到严惩,甚至被杖责八十。这意味着朱元璋为了徐达打破了常规,做出了一个大手笔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做出这样的安排呢?接下来,我将详细解答。 首先,徐达的背景非常重要。他可不是普通的功臣,而是朱元璋的老伙计。《明史》记载,徐达是淮西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年轻时便投身朱元璋麾下,一直跟随他打江山。徐达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不仅能带兵作战,打仗也十分厉害,而且为人谨慎,最重要的是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徐达的能力可见一斑。除了精通军事,他还是一个非常能察言观色的人物。有一则《明史》中的趣闻:有一次,朱元璋问徐达:我和你一起打天下,你觉得我和刘邦比,谁更强?一般人恐怕会立刻奉承说:皇上您比刘邦强多了!但徐达却回答说:陛下胜在公平正直,爱惜百姓;刘邦胜在善于用人。他的回答既没有过度奉承,又巧妙地指出了朱元璋的优点,同时也提醒了他在用人方面还需改进。朱元璋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 再说徐达的军事才能。在北伐元朝时,徐达亲自指挥大军攻破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这一战打得非常漂亮。他巧妙地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假装进攻真定(今河北正定),实际上却突然转兵直取大都,令敌人措手不及,最后成功攻下大都,立下赫赫战功。 但最让朱元璋欣赏的,还是徐达的为人。《明史》记载,徐达不过私积、不搞产业,意思是他不仅不贪财,也不通过经商或搞副业来谋取利益。在当时那个官员普遍贪婪的年代,徐达这样廉洁奉公,是非常难得的。 有一次,朱元璋问徐达:你当了这么多年大官,家里有多少钱?徐达回答:臣只有俸禄,别无他财。朱元璋听后笑了:你这么清廉,难道不怕子孙后代生活困苦吗?徐达的回答让朱元璋大为欣赏,他说:陛下信任臣,臣的子孙自然会得到照顾;如果陛下不信任臣,臣留下再多财产也没用。朱元璋听后深感佩服,内心更加信任徐达。果然,徐达去世后,他的家中几乎没有任何财产。《明史》记载:达卒,家无余财。在当时的大官中,徐达的清廉可谓是凤毛麟角。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朱元璋不仅追赠他太师、中山王的封号,还特意破例让他葬在南京城内的钟山。这个决定并不简单。在古代,城市内部被视为阳宅,是活人居住的地方,而坟墓属于阴宅,一般都建在城外。朱元璋的这个决定,实际上是表明:徐达,虽然你死了,但你依旧要和我在一起!更有趣的是,朱元璋经常去徐达的墓前祭拜。《明史》记载,朱元璋在祭祖时,经常顺便去看望徐达的墓。有一次,他对随从说:徐达要是还活着,朕就不用这么操心了。这话含义深长,朱元璋的情感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将徐达的墓迁到城内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首先,这样做是一种震慑。将徐达的墓放在城内,实际上是在告诉所有人:你们看,这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功臣,如果你们也像徐达一样忠心耿耿,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次,这也是一种政治表态。尽管朱元璋因杀功臣而名声大噪,但他并非毫无情理之人。对待那些忠心耿耿、廉洁清正的功臣,朱元璋是愿意给予特别优待的。通过这种做法,他实际上也在为自己杀掉其他功臣的行为做出辩解:你看,像徐达这样的好臣子,我待他如此优待! 最后,这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徐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他的去世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失落。将他的墓迁到城内,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也让朱元璋在失去徐达后,感觉到他依然在身边。 朱元璋对徐达的特殊待遇,体现了他对待功臣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你忠诚清廉,两袖清风,就能得到重用和信任;如果你贪婪、结党营私,那就难逃一死。这一标准,虽然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 从这个角度来看,徐达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优待,不仅因为他有着突出的功绩(许多功臣也有赫赫战功),更因为他具有极为珍贵的品格。这也许正是徐达的坟墓能独此一家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