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赤壁被周瑜用火攻打击,火光冲天,水寨瞬间燃起大火,士兵们纷纷陷入恐慌,根本不清楚吴军有多少人,也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有没有进攻,只是拼命地往岸边逃去。尽管曹操拼命组织军队镇压局面,但效果甚微。最终,他决定放弃抵抗,命令焚毁其余的船只,然后在败兵的混乱中带领军队仓皇撤退,直奔江陵。曹操到达江陵后,安排曹仁和徐晃驻守,稍作休整后,他亲自带领大队撤回北方。表面上看,似乎是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火攻确实导致了他的兵力撤退,但并没有摧毁曹操的军力,他之所以不再集结军队反击,除了种种因素,还有他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计划。
**天灾胜过大火** 尽管大多数史书认为曹操的失败源于火攻,但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从医学角度也有了新的发现。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时,事实上并没有提及火攻的情况。部分学者认为,陈寿是因为以魏为正统,可能故意忽略了这一点。然而,《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却提到,曹操军队在战斗期间遭遇了瘟疫,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那么,这场瘟疫究竟是什么呢? 一些学者和医学研究人员推测,这很可能是血吸虫病。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秋季训练水军,而南方的秋季正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季节。曹操的军队中有大量士兵感染了这种疾病,导致他们的战斗力大幅下滑,士气低迷。即便曹操已经拥有了连环战船的优势,也未能立即发动攻击,反而给了孙刘联军发动火攻的机会。至于孙刘军为何没有大规模感染,主要是因为孙刘军的士兵大多来自南方,长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具备一定的免疫力,虽然少数人可能会感染,但远不像曹操军队那样普遍。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曾提到,曹操在赤壁战后写了一封信,信中并未承认失败是因为火攻,而是提到:赤壁之战时,疾病侵袭,我烧船而退,让周瑜捡了个好名声。此外,《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也有曹操烧船退败的记载。因此,曹操的真正失败原因并非火攻,而是因瘟疫导致的军队损失。 **若只是火攻,曹操绝不会退兵**如果仅仅是火攻给曹操造成了巨大损失,以曹操的实力和雄心,他是绝不会轻易退兵的。即便火攻损失了大量船只,曹操依旧比孙刘联军的力量要强大,完全有可能继续作战。真正导致他退兵的原因,是因为瘟疫的肆虐,士兵们的斗志已经完全丧失。曹操深知,再这样拖下去,他的军队必然会失败。因此,他决定撤军,因为这场战斗已经无法继续进行。如果瘟疫不是主因,那么曹操无疑错失了一个统一南北的大好机会。 **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 在过去,曹操打败袁绍后,一直追击袁绍的儿子,直到他们投降了公孙康。曹操根据郭嘉的建议,若攻打公孙康,二者必会联合起来;若不攻,二人必因内斗而自取灭亡。最终,果然如郭嘉所预料,公孙康便送来了袁绍二子的首级,不费一兵一卒,辽东也就轻松归于曹操手中。曹操这次在赤壁之战中,也打算重施故技,通过撤兵来坐收渔翁之利。 刘备是曹操心中多年的对手,曹操早已视他为心腹之患,因此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铲除刘备。然而,在孙刘联合打败曹操后,继续作战只会让两家联盟更加紧密,曹操很难击败他们。曹操认为,刘备投降孙权无异于自投罗网,既然撤军,他就等着孙刘两家因争夺地盘而互相内斗,到时候孙权必定会杀掉刘备。如果没有这样,曹操就等两败俱伤时再出手,那样岂不轻松得多?然而,曹操低估了孙权的能力,计划并未如他所想。 当曹操听到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他震惊得几乎失态,甚至连正在写字的笔都掉了下来。可见,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意外。其实,在这之前,曹操的谋臣程昱早已预料到局势的变化。程昱曾对曹操说:孙权所怕的不是曹公,而是无敌于天下的曹公……孙权虽然有谋略,但不能独当一面。刘备声名显赫,关羽、张飞皆为万人敌,孙权必会依赖刘备来防御我们。然而,曹操当时并没有重视程昱的话,直到事态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曹操才深感后悔。 曹操撤军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北方的关西联军,特别是以马超为首的军队,蠢蠢欲动,令曹操担心北方的政权不稳,他害怕后院起火,影响了他的战略部署。然而,不论如何,关于赤壁之战的火攻是否真正导致了曹操的失败,史学家一直持怀疑态度。毕竟,曹操手下有二十多万大军,火攻能摧毁的只是少部分兵力,而孙刘联军不过三万。按理来说,曹操依然具备与其对抗的实力,但他却神秘地撤兵,这让人不得不对真相产生更多的猜测。因此,瘟疫导致撤兵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