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民生中的大事,尤其是在烹饪方面,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瀚海也像大家一样好奇,在铁锅还没有普及的古代,老百姓是怎么煮饭做菜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之前,铁锅虽然已经存在,但它只是一个稀有的物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通常是王公贵族才会有。汉朝时期,古人就已经掌握了制铁技术,但由于古代战争不断,铁矿资源十分珍贵,主要用于制作兵器和铠甲。国家对铁矿的资源严格管控,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因此,在那个时候,铁锅和普通百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使得铁逐渐被用来制作农具,如铁犁等。尽管如此,铁锅依然是稀有之物,仍然被视作珍贵的宝贝。那么,没有铁锅的普通百姓是如何做饭的呢?说到底,铁锅不过是一种能加热食物的容器。古代人非常聪明,即便无法拥有铁锅,他们也能找到其他替代工具来做饭。正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提到的皆沉船,破釜甑,项羽在行军作战时就使用了釜和甑作为炊具,这两者配合使用。甑放在上层,用作蒸锅;釜放在下层,用作水锅,烧火煮水产生蒸气,上升至甑中,米饭、鱼肉等都能在这种方式下煮熟。而甑和釜之间用多孔的箅子隔开,既可以让蒸气上升,又能防止上层的米谷掉入下层。 除了釜和甑,古代人还使用青铜器、陶制器具等作为烹饪工具。不过,铁锅因其更好的加热效果和效率,显然更受欢迎。直到宋朝,铁锅才逐渐走进普通百姓家,成为家常必备的厨具。当时普及的主要是浅底炒锅,其特点是底部较薄,传热性好,受热面积大,适合煎炒烹炸等多种烹饪方式。 在乐清的雁荡山上,至今保存着一口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铸造的铁锅。这口锅重达18.5吨,是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最大古代铁锅。今天常见的铁锅,在古代却是极为珍贵的物品。甚至连游牧民族在侵略中原时,也视铁锅为珍贵的战利品,争相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