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通常认为,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继位,是为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来压制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可能性。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实际上是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间接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根据中国古代的礼法,嫡长子即使在继位前去世,其地位依然高于其他子嗣,因此皇位应该由嫡长子继承。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正是基于这种礼法传统。根据史料记载,朱标(朱元璋的长子)有过两位正妻:第一位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第二位是在常氏去世后才被立为太子妃的吕氏。 常氏为朱标生了两个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吕氏则为朱标生了三个儿子: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值得注意的是,朱雄英是朱标的嫡长子。可惜,朱雄英不幸早逝,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去世了。因此,作为次子的朱允炆,虽然生于吕氏,而在常氏去世后成为了嫡长子继承的一个重要候选人。 朱标去世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此时,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和吕氏所生的朱允炆,按理都可以视为朱标的嫡长子。但根据古代礼法,如果第一位正妻去世,且没有过错,她的地位依然高于第二位正妻。也就是说,常氏虽然已经去世,但她的地位应当高于吕氏。因此,朱标去世后,真正的嫡长子应该是常氏所生的朱允熥,而不是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事实上,朱元璋选择让朱允炆继位,实际上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传统。有不少人对这一决定表示反对。朱允炆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继位并不完全正当,这或许也是他在后来推行削藩政策时,表现出急躁和盲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