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挥洒热血与激情,完美诠释着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运动精神。那么,古代有没有体育运动呢?其实,从古至今,体育运动一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的体育运动不光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那些古老而有趣的运动项目。
蹴鞠,堪称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深远的体育运动瑰宝,它是现代足球的前身。“蹴”意为用脚踢,“鞠”则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战国时期,蹴鞠作为民间娱乐活动已悄然兴起,《史记》记载:“(战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到了汉代,蹴鞠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成为兵家练兵之法,所谓“圆鞠方墙,仿象阴阳”,其场地设计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唐宋时期,蹴鞠迎来黄金时代,球从实心发展为充气空心球,比赛形式也更加多样,“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诗句生动展现了当时蹴鞠的精彩场面。
马球,这项极具观赏性与挑战性的运动,要求骑手在飞驰的马背上挥杆击球,实现人、马、杆完美合一。马球在唐宋时期备受上层社会喜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马球图》生动呈现了马球比赛的激烈场面,骑手们身着不同颜色的服饰,手持鞠杖,策马奔腾。游牧出身的人对马球也情有独钟,足见其独特魅力。
捶丸,是一项相对柔和、注重技巧的运动,与现代高尔夫极为相似。参赛者手持球棒,依次击球,将球打入插有彩旗标识的球窝,便可得分。据《丸经》记载,捶丸场地有平、凸、凹等多种形态,球用“赘木”制成,球棒有扑棒、杓棒和撺棒等,以满足不同击打需求。捶丸运动量较小,是一项绅士运动,在妇女儿童中颇受欢迎,明代杜堇的《仕女图》中就出现了捶丸场景。
投壶源自射礼,最初是士大夫阶层宴饮时的礼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偏重娱乐的活动。在庭院中放置一壶,宾客们以箭投壶,投中多者获胜。《礼记·投壶》记载:“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写“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其中的“射” 便是投壶,文人雅客借此助兴,形成文化、游戏与体育运动融合的典范。
相扑古称角抵,是一种角力格斗术。《礼记》中记载“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见先秦时期角力被视为讲武之礼。到了宋朝,相扑成为全民喜爱的观赏性运动,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十分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御用相扑手是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民间瓦市也有相扑表演。《水浒传》中卢俊义、燕青、蒋忠等人都是相扑高手,侧面反映了宋代相扑的普及程度。宋代女子相扑也很流行,宋仁宗就十分痴迷观看,司马光曾上书劝谏取消女子相扑表演,不过,民间女子相扑依旧存在。
冰嬉是古代人们冰上活动的统称,宋代已有相关记载,到了清代更是成为皇室喜爱的运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冰嬉图》描绘了乾隆时期宫廷冰嬉的盛大场面,滑冰高手们在冰面上进行表演,展示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斤坠等各种杂耍动作,极具美感。除了花样滑冰般的表演,还有类似现代速度滑冰的“抢等”项目,以及结合了陆地项目的冰上蹴鞠、转龙射球等。
这些古代体育运动,不仅是简单的娱乐和竞技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军事需求、审美观念等。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