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这句诗,生动表达了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后人。范仲淹在地方治理和防守边疆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然而,在皇祐二年,江南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粮食匮乏,但范仲淹却坚持提高米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原因。
当时,吴州和两浙路地区爆发了大饥荒,其中杭州的灾情最为严重。很多官员都在抗灾第一线,忙于救助灾民,但范仲淹却与一些达官贵人一起在湖上宴饮,举行赛龙舟活动。同时,他还四处拜访佛寺,鼓励寺庙进行大规模的修建,甚至为佛像塑金身。当米价上涨至每斗120钱时,范仲淹却认为还不够,决定将米价提高到180钱一斗。 这种做法让很多官员看不下去,纷纷劝他要多为百姓着想。但范仲淹并没有改变立场,反而派人沿江发布公告,详细描述了杭州的灾情,以及米价上涨的原因。公告发布后,百姓纷纷抱怨,朝堂上也掀起了议论风波。台谏官员上奏弹劾范仲淹,批评他在如此艰难的年景中,居然不关心百姓的困境,反而鼓励人们举行龙舟赛,还让寺庙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 面对这些指责,范仲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通过事实来回应他自己的做法。让人吃惊的是,他所管辖的杭州一带,反而成为了全国受灾最轻的地区。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范仲淹之所以组织宴饮、鼓励寺庙修建,实际上是通过以工代赈的办法,借助一些有余钱的百姓,帮助那些贫困无依的灾民。那些底层的劳动者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报酬,避免因饥荒流落他乡,甚至饿死。 至于他提高米价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范仲淹是通过商人追求利益的心理,鼓励他们将粮食从其他地方调运到杭州。如果米价持续下降,商人们自然没有利润可图,便可能会停止运粮,反而加剧粮食紧张局面。通过提高米价,商人们会努力运送粮食过来,范仲淹等到粮食运到后,立刻宣布开仓放粮,用政府储备的粮食平抑高昂的米价。 这时,商人们已经将粮食运来了。由于运输过程中花费了不少车马费和人工费,如果不卖出这些粮食,他们不得不承担巨大的亏损。而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虽然按原本价格出售粮食赚得不多,但总比不卖要好。而且,粮食运输需要几个月时间,再运回去就成了陈粮,价格会有所下降。所以,商人们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将粮食卖出。最终,在范仲淹的管理下,米价稳定在每斗100钱。通过商人运来的粮食,杭州的百姓成功度过了这场灾难。灾后,大家才明白范仲淹的良苦用心,纷纷称赞他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范仲淹通过巧妙的策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朝廷也无可指责。据《西湖志》记载,当年西湖边有一座范公堤,杭州灵隐寺内也保存着范仲淹的卧榻,这些都成为了纪念他当年赈灾和修缮寺庙的遗物。因此,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如果是你,能在一开始就看出范仲淹的用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