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不安。由于多股军阀势力相互争夺大权,导致政权极为不稳。尤其是大军阀袁世凯,他公然违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北京自立为帝,严重触犯了天下人心中的禁忌。 袁世凯最终没有一个好结局,但在临终时,他曾直言:能拯救中国命运的,只有这三个人。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呢? 第一个是黎元洪。 黎元洪凭借其丰富的资历和能力,在民国成立时被推举为第一任副总统,并且后来成为了第二任总统。各界人士尊称他为共和先行者。实际上,黎元洪是一个左右逢源的政治人物,他广泛交往于政界、商界及各路军阀之间,成为了风云人物。
自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同志们推翻了清朝,黎元洪就被推选为湖北总督。革命同志们希望他能利用自己在湖北新军中的威望,带领革命走向成功。黎元洪当时拥有广泛的人脉,深得人心,还受到北洋水师的敬仰。清朝灭亡后,他迅速以民国副总统身份亮相,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权力,只是凭借自己的威望施加影响。袁世凯得知后,一度想拉拢黎元洪加入自己的阵营,并在自己称帝时,甚至提出要封他为亲王。 1916年,黎元洪成为了民国总统,但他实质上没有什么权力。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一度对他进行打压,黎元洪深知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摆设。几年后,他主动辞去了总统职务。 1928年,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的公寓去世。事实证明,尽管黎元洪有很高的威望,但因为缺乏实际的权力和决策能力,再加上他自己并没有强烈的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心,最终未能扭转中国的局势。可以说,袁世凯的眼光确实出现了偏差。 第二个是徐世昌。 徐世昌年轻时是袁世凯的亲信。当初袁世凯在小站训练军队时,徐世昌抓住机会,成为了袁世凯的得力助手,并以自己的智谋成为袁世凯的核心部下。 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逐渐掌握了大权,徐世昌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被任命为清朝的军机大臣,从此威风八面。之后,徐世昌成为北洋政府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袁世凯。因此,在袁世凯临终时,他认为徐世昌具备拯救中国的潜力,毕竟他是自己最亲近的助手。然而,袁世凯去世后,徐世昌突然辞去官职,隐退享受一段宁静的家庭生活。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对北洋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久后,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矛盾加剧,引发了府院之争。徐世昌作为和事佬出面调解,平息了这场纷争。 后来,徐世昌得到冯国璋和段祺瑞的大力支持,成为新一任民国总统。但实际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冯国璋和段祺瑞手中。徐世昌虽然是总统,但大事仍需依赖两位权臣的决定,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控权。1922年,曹锟开始挑战徐世昌,徐世昌无所依靠,最终被迫辞职,彻底退出了政坛。 1939年6月,徐世昌在天津的家中安详去世。他在任职期间最值得一提的事,是他果断拒绝了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邀请,始终没有成为卖国贼。 第三个是段祺瑞。 段祺瑞与黎元洪和徐世昌不同,他手中拥有实权。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几乎完全由他控制。然而,段祺瑞的性格复杂且敏感,总是展现出不服输的一面。早在1912年,段祺瑞就与其他40多个军阀联合起来弹劾了宣统皇帝。这一行动,也正是袁世凯看重他的原因。 在袁世凯掌权后,段祺瑞被任用为重职。但当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时,段祺瑞毫不犹豫地反对,最终在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逐渐掌握了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在他的领导下,北洋政府重启了《临时约法》,尽管这一法案没有实际意义,但还是得到了不少民众的支持。后来,张勋试图复辟清朝,段祺瑞及时出兵讨伐,镇压了这一威胁。 有人认为段祺瑞的性格古怪,虽然渴望权力,但却同时支持民国体制,这一矛盾之处令人费解。晚年时,日本曾试图拉拢段祺瑞,但他始终坚决拒绝。退休后,他一直住在北京西郊,直到1937年去世。 然而,袁世凯所指的这三个人,实际上并未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黎元洪虽然名声显赫,但无权无势;徐世昌也没有实权,尽管他有一段短暂的总统经历;段祺瑞虽然一度掌权,但由于复杂的个性和局势的变迁,他的行动往往受限。最终,袁世凯未能看到中国的真正拯救者。要想改变中国的命运,依旧需要依靠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和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