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圈,我见证了太多跑者之间无形的较量,大家热衷于相互比较跑量、比拼速度,似乎谁跑得多、谁跑得快,谁就站在了跑圈鄙视链的顶端,成为了令人钦佩的跑步高手。
每到月末,朋友圈就成了跑量的“秀场”,各种跑步软件生成的统计图片、打卡记录铺天盖地。
有的跑者一个月的跑量轻轻松松就突破300公里,配文还带着淡淡的凡尔赛:“这个月状态一般,才跑这么点。”
再看看自己可怜巴巴的跑量,我不禁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我这几个月的跑步都是在“梦游”,跑了个假步?
带着满心的困惑,我向一位有着十年跑步经验的大神请教。
他听完我的诉说,神色平静却语气笃定地说:“不要着急,那些盲目堆跑量的可能都是‘垃圾跑’。像他们那样跑,还真不如去公园散散步。”
“垃圾跑”?这是什么新鲜又陌生的概念?
有的人说,垃圾跑就是跑得慢,在赛道上总是被别人甩在后面;有的说,垃圾跑就是跑不动,每次比赛都拿不到好成绩,每个人好像都对“垃圾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其实,所谓的“垃圾跑”,是指在跑步过程中,跑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就像一位辛勤的农夫在田地里日夜劳作,可收获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成绩很难有实质性的提升,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引起运动损伤,让身体这个“本钱”受到伤害。
用九个字来总结“垃圾跑”的本质,那就是“时间长、强度高、成果低”。
在这样的无效训练中,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真的如那位十年跑者所说,这样的“垃圾跑”还真不如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悠悠地散散步。
那么,“垃圾跑”都有哪些特点呢?
很多跑者可能会问:“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正在进行‘垃圾跑’,该如何判断呢?”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归纳一下“垃圾跑”的三个显著特点。
1、没有目标,盲目奔跑
没有明确的跑步目标和计划,今天心血来潮跑间歇跑,明天又觉得长距离慢跑(LSD)更适合自己,这种无规则、无安排的训练方式,只会消耗身体的能量。
如果做不到该休息时休息,跑步计划被打乱得一塌糊涂,变得随心所欲,那么身体就会在这种无序的训练中逐渐疲惫不堪。
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很难提高跑步成绩,还容易导致受伤。
2、固定模式,原地踏步
有些跑者对自己的跑步计划有着“偏执”的坚持,从来不愿意做出改变。
他们一直按照陈旧的训练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从表面上看,他们每天都在坚持跑步,跑量也还说得过去,可是成绩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提升。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过度执着于跑量,却忽略了改变训练模式的重要性。
在长时间的单一训练下,身体进入了“无效训练”状态。
所以,跑者们要学会变通,尝试多做交叉训练,为身体注入新的活力。
3、过度训练,得不偿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身体垮了,再好的跑步天赋也无济于事。
我见过很多跑者,他们知道间歇跑对跑步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于是就像着了魔一样,天天把间歇跑作为自己的重点训练项目,完全不考虑身体的承受能力。
还有的跑者,常年无休止地跑步,从来不给自己休息的时间。
然而,身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训练强度超过了身体的极限,后面的训练就基本都是无效的。
这种超身体承受范围的训练,不仅无法提高成绩,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伤,让跑者不得不暂时告别心爱的跑道。
在跑步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追求跑量和速度,而忽略了跑步的本质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要避免“垃圾跑”,找到适合自己的跑步节奏和训练模式,让跑步真正成为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