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结束后,西晋的统一时代开始了,而西晋的建立者是晋武帝司马炎。不过,晋朝的根基其实是司马懿所打下的。司马懿是魏国的大臣,他在诛杀了魏国的大将军曹爽之后,成功掌握了魏国的权力,从此,魏国的大权便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曹爽是魏国的大将军,他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曹爽虽然官职显赫,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他的成功主要是靠家族背景。由于没有什么实际能力,他最终败在了司马懿的手中,这也并不让人意外。
尽管曹爽是个能力有限的人,但他代表了曹魏宗室的利益。曹爽的死,意味着曹魏的权力将会落入外姓人手中。然而,在司马懿夺权后,曹魏宗亲并没有出现激烈的反抗。那么,难道这些曹魏宗亲们就甘心将权力交给司马懿了吗? 其实,曹魏宗亲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他们并没有力量去反抗司马懿的掌控。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还得从曹魏的建立者——曹丕说起。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但在曹操成为魏王后,他却并没有立刻确定曹丕为世子(世子即继承人)。这主要是因为曹操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出众且深得曹操宠爱,因此,曹操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不决,难以作出选择。 曹操迟迟未能决定曹丕是否为世子的事情,导致了曹丕和曹植之间形成了两大夺嫡派系的对抗。当时,曹植得到了杨修、丁仪等人的支持,差点就被立为世子。然而,由于曹植常常因饮酒失态,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此外,贾诩还曾提醒曹操不要忽视刘表和袁绍的前车之鉴——即废长立幼会导致家庭纷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作为世子。 曹丕继位后,对待宗亲的态度非常谨慎,甚至带有一些猜忌。曹丕成为魏王后,首先做的就是清理异己,特别是对自己的兄弟进行打压。 曹植的党羽包括杨修、丁仪和丁廙。曹操在世时就已经杀害了杨修,曹丕上位后,则立即将丁仪和丁廙两兄弟除掉。清除掉这些障碍后,曹丕将曹植及其他诸侯王逐出了都城,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 除了曹植,曹丕对自己的另一个兄弟——曹彰也非常不信任。曹彰与曹植一样,在曹丕继位后受到了猜忌,最终被流放到诸侯国。这些诸侯王虽然身居封地,但并不是曹丕出于善意将他们安排到外地。事实上,曹丕故意让他们在封地上无权无势,为了防止他们建立自己的势力,甚至给他们安排了无能之辈担任下属。 以曹植为例,曹丕对他的安排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曹植的封地下属大多是无能之辈,而且许多兵员都是老弱病残,人数也少得可怜。曹丕为了防止曹植在地方上积累势力,甚至多次更改他的封地安排,导致曹植生活十分困顿,最终早逝。曹丕对待宗亲的这种极端做法,也影响到了他的继承人——曹睿。在曹丕去世后,曹植曾多次向魏明帝曹睿请求重新获得朝廷重用,但曹睿却完全无动于衷,没有给他任何照顾和支持。可以想象,连曹植和曹彰这些兄弟都得不到信任和关爱,其他曹魏宗亲的处境自然更加艰难。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曹魏的王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写道:魏国的王公们虽然名义上拥有土地和权利,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实权,甚至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自己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