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各路英杰纷纷崭露头角。然而,真正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并非曹操、刘备或孙权。虽然这三人最终分割了天下,但还有一个更为杰出的人物,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几乎征服了整个南方,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个英雄便是江东的奠基者——年仅二十六岁的孙策。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或许天下早已由他统一。 孙策最强盛的时候,仅凭几句话,就让豫章太守华歆投降,震慑了整个江东。当时的孙策,名声已经传遍四方,连曹操都曾感叹:难于此儿争锋!然而,命运多舛,孙策最终因遭人暗算,在公元200年早早去世。在他临终时,他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东六郡和八十一州交给了弟弟孙权,而不是交给自己的儿子。这一决定,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深意。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孙策为何会作出如此重要的选择。 1)孙策六年征战,成功秘诀是什么? 孙策是破虏将军孙坚的儿子。孙坚的英勇是众所周知的。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进京操控朝政,天下大乱。各地群雄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在关东的联军中,唯有孙坚和曹操是真心致力于恢复汉室的,而孙坚的决心更为坚定。曹操与董卓交战,败北后撤回,而孙坚则坚定不移地与董卓死磕,甚至击败了董卓的大将华雄。至于《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的故事,显然是经过虚构的。孙坚几乎损失了大部分兵力,但最终成功把董卓逼出洛阳。可见孙坚的英雄气概。
可惜的是,孙坚因与袁术的合作在江夏与黄祖作战时,遭人暗算,英勇去世。那时,孙策年仅17岁。尽管如此,孙策自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孙坚牺牲后,孙策与周瑜等江东豪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迅速声名鹊起。 孙策曾考虑过追随袁术,但袁术对这位年轻的英雄感到忌惮,不信任他。孙策提出两项请求:一是要求袁术归还他父亲的旧部,帮助他为父报仇;二是请求袁术给予兵力,协助他征战四方。然而,袁术拒绝了孙策的要求,认为孙策能力过强,难以控制。于是,孙策决定另立门户,投奔舅舅吴景。 在吴景的帮助下,孙策招募了几百人,凭借这支小队,他屡次取得胜利,开始崭露头角。袁术见到孙策的实力后,终于决定将孙坚的旧部交给他,并答应在孙策攻占九江后,任命他为九江太守。孙策得到了军队,带领队伍成功夺下了九江。虽然袁术并未兑现承诺,将太守职位授予他人,这让孙策非常郁闷,也让他决定自己创业。 2)与袁术决裂,坚定道义立场 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后,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称帝。公元197年,袁术终于称帝,孙策则立刻与之决裂。孙策在袁术称帝前曾写信劝谏他放弃这个想法,但袁术固执己见。在袁术称帝后,孙策与曹操联合起来讨伐袁术,这一举动让曹操非常高兴,并给予孙策封官加爵。 在与袁术的战争中,孙策成为最大受益者。公元197年,他击败了海西的陈瑀,收复了江苏东部。公元198年,他从袁术手中夺回了丹阳,成功收服了丹阳太守太史慈。公元199年,孙策攻占庐江,并在江夏击败黄祖,俘虏了黄祖的妻儿。 3)孙策的死与后事安排 公元200年,孙策兵锋如潮,已准备进攻曹操的根据地许都。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烈的对抗,若孙策发动袭击,曹操的局势恐怕会彻底崩溃。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孙策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袭击,不幸重伤。自知伤势严重,孙策开始安排后事。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孙策在临终前主动将江东的权力交给了弟弟孙权,而非自己的儿子。孙策坦言:虽然你能带领江东兵马,进行决战,但在识人用人上,我不如你。这一番话体现了孙策的远见卓识。尽管孙权在军事上并不突出,但他在治理和用人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孙策的认可。 在交代后事时,孙策对张昭说:中原动荡不安,凭我们江东的兵力和地形,足以观战其他群雄的胜负。你们要好好辅佐我弟弟。孙策虽然将权力交给孙权,但他依然深知时局动荡,许多不确定因素尚未解决。因此,他将家族的未来寄托在弟弟的肩上。 孙策的死,给江东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但他的托孤安排确保了家族事业的传承。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孙权的果断和睿智最终保证了东吴的稳定与发展,赤壁之战的胜利便是孙权战略眼光的体现。总而言之,孙策去世时年仅26岁,正是英勇与智慧的结合体。虽然他未能亲手完成统一大业,但他为江东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确保了家族的延续。孙策的英明选择,也成为了东吴稳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