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位被誉为中华民族伟大英雄的人物,毫无疑问是宋朝历史中最出色的军事将领之一。他所率领的岳家军,凭借着勇猛的战斗力和显赫的战功,成为了强军的象征,流传千古。岳飞的岳家军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屡屡获得胜利,在多个战役中创造了辉煌的战绩。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南宋朝廷在评选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却没有岳飞的名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兴十三处战功这个评选的背景。1166年,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登基,他心中怀有恢复失土、北伐中原的雄心。然而,面对当时朝廷内外和平谈判气氛的主导,以及士气低迷的局面,宋孝宗意识到形势愈加严峻,尤其是在上一任皇帝隆兴北伐失败后。金朝自占领北方以来,南宋军队屡次遭遇挫败,士兵们的信心逐渐丧失。自金虏入中原,将帅皆望风而溃,未尝有敢抗之者,这种局面令宋孝宗痛心疾首。为了重振军心士气,恢复民众的信任,他决定选出自南宋建立以来的十三场重要战斗胜利,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兴十三处战功的事件。 这十三场战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1129年12月,张俊在明州成功挫败了金军的前锋部队。 2. 1131年10月,吴玠在和尚原一战中大败金将兀术,令其身负重伤,仅侥幸保住性命。 3. 1134年3月,吴玠在仙人关的杀金坪一战中大破金军将领完颜撒离喝。 4. 1134年10月,韩世忠在大仪镇击败金军游骑,成功遏制了兀术的进攻。 5. 1140年6月,刘锜在顺昌战役中取得了显著胜利,打败了金军兀术的军队。 6. 1161年10月,刘锜的部下员绮在皂角林大破金军,并斩杀了金军统帅高景山。 7. 1161年10月,李宝在唐岛一战中大破金军,斩杀了完颜郑家奴。 8. 1161年10月,邵宏渊在真州胥浦桥一战中成功阻敌。 9. 1161年11月,虞允文率领部队在采石一战中击败了金主完颜亮。 10. 1161年,赵撙成功收复蔡州,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 11. 1161年,吴拱在茨湖成功抵抗了金军的进攻。 12. 1161年,王宣在确山一战中成功阻挡了敌军。 13. 1162年,张子盖成功解围海州,打破了围困。 这些战役代表了南宋初期取得的关键性军事胜利,并成为了南宋朝廷评价战争成就的标志。它们不仅被视为渡江以来,中国胜捷之可称者,也是南宋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岳飞的名字竟然不在这十三场战功之中。岳飞无疑是南宋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名字几乎与每一次对抗金军的胜利密切相关。岳飞不仅是南宋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之一,而且还是为数不多的擅长进攻的将领之一。岳飞打造的岳家军战力卓越,屡次扭转战局,创造了让金军畏惧的辉煌战绩。在郾城和颍昌两大决战中,岳飞凭借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军,并在金军擅长的平原野战中,凭借精妙的战略布局和卓越的指挥能力,成功击溃了敌人。这些胜利无疑在南宋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奇怪的是,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中。 岳飞的战功无疑是卓越的,他不仅多次为南宋收复失地,还屡次成功击退金军,甚至在金军的强项——平原野战中大获全胜。单从战功来看,岳飞的成就显然能够超越中兴十三处战功中的许多将领。然而,南宋朝廷在评选这些战功时,却并未给岳飞应有的认可。这其中,政治因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时,赵构与秦桧这些主张妥协的政治势力在朝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宋孝宗即位后,曾尝试为岳飞平反,但由于岳飞的历史地位十分敏感,特别是在赵构与秦桧试图抹去岳飞功绩的背景下,宋孝宗最终未能将岳飞的战功纳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中。事实上,评价战功不仅仅是依据实际的军事成就,更多时候还会受到政治考量的影响。正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秦琼,尽管战功显赫,却排在了最后,历史的评定标准常常是复杂且带有政治目的的。因此,即便岳飞的战功不可忽视,出于对当时敏感政治局势的顾虑,宋孝宗未能将岳飞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和尚原、杀金坪、顺昌、唐岛等战役的战果尤其显著,而采石大捷虽战果较小,却在战略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他一些战役胜利,要么规模较小,要么含金量较低,甚至带有水分。与这些战役相比,岳飞在多个关键战役中屡次以少胜多,且战斗规模与战果的影响力远超其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