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或称田陈篡齐,是指战国初期,陈国的田氏家族取代了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国的统治者。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标志着田氏在名义上取得了齐国的合法地位。到了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齐国的奉邑归田氏所有,从此姜姓吕氏彻底退出了齐国的历史舞台。
这一事件与三家分晋一样,成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三家分晋的发生,源于晋国公族的衰弱。那么,齐国为什么会出现田氏代齐呢?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671年,陈国曾发生内乱。在这种背景下,陈国的公子陈完为了躲避灾祸,逃亡到齐国。齐桓公本想让陈完担任卿职,但陈完谦虚地表示:我身为外来的寄居之臣,能够不被劳役,已经是您的恩惠了,我不敢担任高官。于是,齐桓公便任命他为工正之官。从此,陈完在齐国扎根,并成为齐国田氏家族的始祖,因此陈完也被称为田完。实际上,田氏取代姜氏,也正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后代。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陈完受到齐桓公的信任,他的后代同样得到了齐国君主的重用。公元前545年,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联合鲍氏、栾氏、高氏等家族,成功打败了当时的庆氏,获得了齐国公族和百姓的支持。 到了春秋后期,虽然田氏已经成为齐国最强大的卿大夫家族之一,但齐国内部依然存在高、国、鲍、晏等家族,彼此间相互制衡。可以说,春秋后期的齐国,和当时的晋国有些相似,卿大夫们由于分封制的存在,掌握着一定的土地和势力,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势力。 晋国的情况尤为典型,四大卿大夫家族——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通过激烈的争斗,最终在晋阳之战后,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了智氏,瓜分了晋国的领土,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而齐国的情况也类似,田氏能够一统齐国的背后,也有一场关键的战争——艾陵之战。艾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84年,是吴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春秋末期,吴国为了称霸中原,联合鲁、邾、郯等国共同攻打齐国,并派遣舟师从海上进攻。尽管齐国成功击退了吴国的海上攻击,但在同年春,齐国为了报复鲁国对其的攻击,派兵攻打鲁国,却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得知齐军攻鲁后,决定联合鲁军反击齐国,双方在莱芜钢城的艾陵展开决战。 在艾陵之战中,吴国大军主动出击,但齐国顽强抵抗,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吴王夫差亲自指挥,采用分兵三路夹击的战术,将齐军分割包围。最终,齐军被彻底击败,损失惨重。此次战役,齐国不仅丧失了约十万兵力,而且齐国内的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家族的实力也遭到了重创。原本这些家族能够制衡田氏的力量,随着艾陵之战后齐国的惨败,其他卿大夫家族的影响力大大削弱,为田氏独掌齐国打下了基础。 到了公元前481年,田恒通过谋杀齐简公及其他公族成员,扶立齐平公上位,从而进一步掌控了齐国的权力。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田氏通过广泛的封赏来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除了齐康公的职位,并在公元前386年自立为国君,同时被周安王正式册封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后,田氏继续使用齐国这一国号,史称田齐。 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战国初期,田氏家族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取代了齐国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周王室的权威几乎完全丧失,田齐成为与魏、赵、韩、秦、燕、楚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然而,艾陵之战的惨败给齐国带来了沉重的后果。齐国损失了接近十万兵力,迅速沦为二流国家,常常受到三晋的压迫,甚至屡遭鲁国和燕国的入侵。换句话说,田氏代齐初期,齐国在与周围其他强国的对抗中显得较为弱势。直到近百年后的齐威王时期,田齐才开始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