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中,张良和萧何都没有遇到重大问题,唯独韩信被除掉了。这其中有三大原因。
首先,韩信对刘邦的威胁最大。 在汉初三杰中,张良是那个负责出谋划策的军师,帮助刘邦决定战争和治理的方向。虽然他聪明能干,但如果让他独立掌控一切,还是比较困难的。张良有威胁,但他并不致命,因为他缺乏直接的执行力。而萧何则负责后勤,管理兵员和粮草,是那种大管家式的人物。他对国家运作至关重要,虽然也有一定威胁,但只要刘邦能够掌控住他,萧何并不是最危险的。而韩信不一样,他曾是大将军,军事能力极强,指挥战争时几乎无往不利。这样的人若脱离了刘邦的控制,便可能变成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到刘邦的统治。因此,韩信是最具威胁的那一个,正符合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训。 其次,韩信不懂政治。 韩信的军事才华毋庸置疑,但他在政治方面几乎没有经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门外汉,这也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汉建立后,张良深知身为功臣的风险,担心刘邦会像对待其他功臣一样除掉他。于是,张良采取了许多低调的策略。首先,当刘邦分封功臣时,他获得了最多的赏赐,刘邦一度准备将齐地三万户封给他,但张良婉拒了。他表示,自己最初是在留县遇见刘邦的,想把留县封给自己,作为对过往缘分的纪念。这种态度让刘邦感动,觉得张良非常知恩图报。其次,张良主动选择隐退,他表达了自己对荣华富贵毫无兴趣,只想过一个清静的生活。张良的这些举动,既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让刘邦对他更加信任。相比之下,萧何的情商也很高,他在刘邦远征期间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深得民心。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还将自己的亲属送到前线,刘邦因此放心不下。然而,韩信不同。虽然他在军事上出类拔萃,但在政治上却显得过于天真。楚汉之争时期,刘邦多次要求韩信带兵救援,但韩信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辞,虽然从军事角度看他有考虑,但这种行为在政治上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给刘邦留下了不信任的印象。 最后,吕后的心思。 韩信的死并不是刘邦亲手所为,而是吕后趁刘邦外出时,暗中策划除掉了他。韩信的死亡,最终是死于吕后的手中,这也让人感叹命运的悲哀。吕后之所以采取这种手段,背后有她自己的政治野心。在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了保命,曾经顾不上家人,吕后和刘太公被项羽擒获,差点丧命。经历了这些磨难,吕后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深沉,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要想在权力上有所作为,就不能有强大的竞争者或不支持自己的朝臣。汉初三杰中,吕后曾借助张良的智谋,保住了太子之位。张良在其中的贡献让吕后非常感激。与此同时,萧何帮助吕后处理掉了韩信,自己也沾上了功臣血,难以自拔。而吕后知道,韩信的实力太强,自己无法掌控他,也不能将他用为自己的棋子,因此决定将他除掉。 有一次,韩信路过樊哙的家,樊哙跪下迎接,并跪下送别,这本是对韩信的极高礼遇。但韩信却觉得和樊哙站在一起有失身份,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吕后明白韩信难以为己所用,未来必然成为她政治野心的障碍。因此,她趁刘邦外出时,设计将韩信除掉。至此,韩信的命运就此终结。大家怎么看呢?如果是你,会留下韩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