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无论哪位皇帝,都无法与世家大族作对。光武中兴的成功,得益于河北、颍川和南阳的世家支持。而为了制衡这些世家,东汉开国时便采取了外戚制的手段。例如,刘秀废掉郭圣通,立阴丽华,就是一种平衡世家势力的做法。尽管如此,刘秀晚年未能有效控制南阳的士族,因此只能通过联姻等方式重新调整权力结构。明帝时期,开始引入陇西士族,到了桓帝时期,外戚权力已经逐渐掌控了政权。
东汉末年,经济重心依然集中在中原地区。粮食主要产区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尽管江南地区也有少量粮食种植,但未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种植。因此,河南、河内等地区由于黄河流域的严重干旱,导致农田颗粒无收,许多百姓因此饿死。更糟的是,干旱伴随着蝗灾的爆发,使得底层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黄巾之乱是由百姓的不满和反抗引发的。士族大肆吞并农民的土地,导致农民没有粮食可吃,也没有土地可耕种,生活艰难,民众终于起义反抗。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实际上是在控诉当时社会的严重不公。士族不仅霸占了农民的土地和房屋,还限制农民的反抗行为,一旦农民起义,就会被镇压,称其为贼。这场起义最初确实是为了解决社会的不公,反抗压迫,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 虽然黄巾军看起来团结一心,但实际上他们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合作和统一指挥。在面临威胁时,各方势力没有及时联合,反而给了东汉朝廷军队一一击破的机会。此外,黄巾军的领袖张角早逝,继任的张宝和张梁都无法达到他的领导水平。张角曾试图团结士人,但未能成功,反而与士人关系对立,缺乏强有力的执行者。即使黄巾军势力庞大,但由于缺乏组织和统一领导,最终如同一盘散沙。而张角死后,失去了神圣性,极大地削弱了黄巾军的战斗力。 黄巾军中也有一些能人,例如张曼城和波才等。波才部的颍川黄巾军起初凭借人数优势,围困了朱儁的军队,但因为夜间依草结营,被汉军火攻摧毁。这种战术失误让人惋惜。依草结营本是农民出于生活习惯的无心之举,草堆和树林可以帮助避风并提供一定的保暖。然而,在军事上,这种做法却是大忌,被汉军利用火攻摧毁了整个营地。 如果黄巾起义成功,可能也不过是换了一个皇帝,性质与当时的政权并无太大区别。单凭皇帝一人之力,是无法彻底改变天下局势的。例如,汉和帝虽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几年的时间,帝王已死,政权动荡,政策无法延续,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黄巾起义起初的目的是反抗压迫,但起义的失败,反而加速了世家豪强与皇权之间的合作。东汉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国策上的失误。首先是精兵政策,依靠少数精兵来维持统治,但面对像羌人这样的游击部落,东汉军队捉襟见肘。为了应对外部威胁,东汉不得不大量依赖外族兵和属国军队,这些外援的开销巨大,造成了财政上的恶性循环。没有外敌时,政府便主动发动战争,以维持军队的雇佣关系。随着外族雇佣兵的日益强大和装备精良,东汉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军费支出一路攀升。内部则是世家豪强掌握着私兵部曲,外有外族兵,内有世家兵,内忧外患,导致皇权极度不稳。 东汉的衰落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固有弊病。封建制度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土地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资料,生产力也有限,社会财富和资源有限。无论如何分配,最终都无法避免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农民起义成为王朝灭亡的必然结果,虽然过程各异,但历史的周期性规律终将导致新的王朝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