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之后,刘备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执意对东吴发动报复战争,最终导致蜀汉大败,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国家陷入困境,许多人对此深感遗憾。同时,大家也不禁好奇,如果当时刘备听从了劝告,选择不报仇,而是优先攻击曹魏,结果会如何呢?蜀汉有可能取得天下吗? 很多人认为,刘备即使不攻打东吴,蜀汉也不可能战胜曹魏,更无法统一三国,因为相比曹魏,蜀汉的实力差距太大。早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就已经明确指出,要想打败曹魏,称霸中原,刘备首先必须占领荆州、夺取益州,然后以这两个地方为基地进行北伐。如今荆州已丧失,若刘备不与东吴开战,拿回荆州,蜀汉就只能苟延残喘,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普遍认为刘备当时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攻打东吴,若不夺回荆州,蜀汉绝无可能统一天下。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当时劝阻刘备不要伐吴的言辞,我们不难发现,若刘备选择不攻吴,蜀汉未必没有机会一统天下。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蜀汉的军队更强大** 蜀汉的军队由两支主要力量组成,一支是刘备带领的益州兵团,另一支是关羽指挥的荆州兵团。虽然荆州已被东吴夺走,荆州的兵力也几乎全军覆没,但益州兵团仍然存在,且依然强大,对天下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汉中之战中,曹操亲自出征,派出许多名将,然而仍然被益州军团击败,足见益州兵团的战斗力非同凡响。在与东吴的战争初期,蜀军在益州兵团的带领下,成功压制了东吴,甚至迫使孙权想归还荆州以求和,这些战果都是益州兵团打出来的。 可以说,益州兵团的实力非常强大,无论是东吴的陆军还是曹魏的军队,在他们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如果当时诸葛亮北伐时能够指挥这支精锐的益州军,而不是刚刚组建的新军,蜀汉的北伐或许会更加顺利,甚至可能打败魏军。遗憾的是,刘备的错误决定,葬送了蜀汉最强大的军团,使得蜀军的战力大幅下降。如果益州兵团得以保存,诸葛亮的北伐成绩绝不会如此平淡。 **二、蜀汉的人才体系更加健康**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不仅毁掉了蜀汉最强的军队,还导致了蜀汉最优秀的接班人缺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其实有很大的机会攻占凉州,打败魏军。当时的北伐几乎让魏军措手不及,可惜在关键的人事任命上,诸葛亮错误地选择让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整个战局崩溃。对此,虽然诸葛亮有失误,但不能全怪他,因为蜀汉当时已经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了。赵云年事已高,魏延也进入中年,年轻一代几乎没有接班人。为了填补人才空缺,诸葛亮不得不提拔马谡等新人,这才导致了这场惨痛的失败。 若不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决定导致了蜀汉人才断层,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更为熟练的将领进行指挥,避免了街亭失守的惨剧。如果刘备不攻东吴,休养生息,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蜀汉的人才体系会更加健全,诸葛亮的北伐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甚至可能攻占凉州,最终统一天下。 **三、占据大义,人心所向**汉朝已存在四百多年,许多人心向汉室,排斥篡位之人。曹丕虽名义上继承汉献帝的禅让,但实际上是通过篡位取得的帝位,众人心知肚明。与曹丕相比,刘备重建汉室,名义上继承了汉朝的皇位,因此大家在心理上更多倾向于刘备。诸葛亮曾明确表示,蜀汉占据了天下大义,攻打曹魏是人心所向,民众必定支持刘备的行动。而东吴相较于曹魏,虽然有一些军事力量,但在政治正当性和民众支持上远不如曹魏。因此,蜀汉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攻打曹魏上,而非追求私仇,去攻打东吴。 如果刘备不选择伐吴,而是专注于伐魏,蜀汉就能够借助大义,赢得更多民众支持。这时候,民心所向,魏国的统治基础动摇,蜀汉攻打魏国将得到广泛支持,统一天下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结语** 如果刘备在关羽被杀后选择不报仇,而是专注于伐魏,诸葛亮曾明确表示,蜀汉的军队和国力将得到恢复,人才体系更加健康,民心所向,最终有可能击败曹魏,统一天下。根据诸葛亮的判断,如果刘备不去伐吴,而是集中力量伐魏,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蜀汉完全有可能取得胜利,成为三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