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字玄德,出生在东汉末年的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惜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已衰落,只保留了皇亲国戚的名号,生活拮据,只能靠织鞋贩席维持生计。又恰逢东汉末年的动荡时代,他的早年生活颠沛流离,经历了无数艰辛。他曾辗转投靠过多个诸侯,也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事。后来,刘备投靠了公孙瓒,还先后率军去救援北海的孔融、徐州的陶谦等。陶谦去世后,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了曹操,顺势夺取了荆州,随后又进军益州。到章武元年(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价刘备:其机权和谋略不如曹操,但他胸怀宽广、待人宽厚,知人善任,百折不挠,最终完成了帝业。刘备之所以能够与曹操集团、孙氏集团三分天下,更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品德。这一点也从他流传下来的名言中可见一斑。例如,他曾说: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巧妙利用机会将枭雄吕布送上断头台。但若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语句,刘备有三句最为经典,它们不仅体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内涵,也在不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句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告诫,同时也是他一生品德的总结与感悟,劝勉刘禅要努力修身立德,有所作为。小善积累起来可以成为造福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累多了则足以扰乱国家秩序。这句话历久弥新,至今仍被许多家庭作为家训,用来教育子女,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自我勉励。 第二句是:备同你二人结拜为生死弟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所说的誓言。后来,三人的情谊完全体现了这句话的精神。关羽、张飞对刘备忠心耿耿,是他创业路上最可靠的兄弟和得力助手。尤其是关羽,在不得已投降曹操后,尽管曹操对他礼遇甚厚,但得知刘备下落后仍千里单骑归附。刘备在关羽被害后曾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句话体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义,也成为江湖好汉结拜时的经典台词,流传为江湖座右铭。 第三句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当时刘备在当阳大败,曹操大军紧追不舍。有人建议他为了甩开追兵,把跟随的十万荆州百姓丢下,以加快逃跑速度。但刘备坚决反对,斥责道:凡干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现在有人来归顺我,我怎能舍弃他们?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他在失败后能够东山再起,并得到诸葛亮等天下奇才的真心辅佐,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帝业。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虽然时代不同,但其道理不变。刘备的这句话也被视为新时代政治理念的体现,指引着国家治理方向。纵观刘备的一生,他经历了无数坎坷和磨难,但正是这些生活历练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也成就了他智慧的言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