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曹操有两位将领是他格外欣赏的,他们分别是关羽和张辽。这两人不仅战力强大,而且都具备忠义的品格,而忠义正是曹操看重的品质。然而,如果我们查看正史,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曹操并不是一个特别偏爱忠义之士的人,事实上,关羽和张辽的忠诚也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因此,真正让曹操欣赏的将领到底是谁呢?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站在蜀汉的角度描写了刘关张三兄弟,这三人无疑是故事的主角。作为作者,他当然不能把主角描写成反派,而是需要突出他们的优点。为了塑造这些人物的英雄形象,罗贯中赋予了他们许多高尚的品质和大量戏份,这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记载存在不小的差异。例如,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与史实大不相同。张辽原本是吕布的部下,起初并没有太多问题,但后续情节却发生了改变。在演义中,吕布被曹操击败后死去,而张辽也被曹操俘虏。张辽在被捉后愤怒地骂曹操是国贼,并且在场的关羽看到张辽的英勇,心生敬佩,甚至在张飞面前也说张辽的武力与自己不相上下,这也反映了张辽在关羽心中的地位。 曹操听到张辽辱骂自己后,心中愤怒,决定将张辽处死。但关羽不忍心看到这位英雄将领冤枉死去,便站出来为张辽求情。虽然曹操对关羽干预此事并不高兴,但由于关羽曾经帮助过他温酒斩华雄,曹操最终决定答应关羽的请求,放过了张辽,并礼遇招待。这使得张辽留在了曹操麾下,成为曹操的一员猛将。这个劝降的故事,不仅提升了关羽的形象,也让曹操和张辽的品格显得更加高尚。然而,历史上的张辽并没有在曹操面前大声斥责他,相反,吕布死后,张辽很快投降了曹操,有人甚至认为他比吕布还要早归顺曹操。因此,张辽的忠诚之说并不成立,曹操之所以欣赏他,更多的是因为张辽的战功,而非忠诚。 张辽投降曹操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不久后,关羽背叛曹操,投奔刘备,并提出推翻曹贼的口号。这一变化让张辽感到非常矛盾。曾经在关羽的劝降下投降曹操,如今关羽却成了曹操的敌人,这让张辽深感困惑。最终,张辽决定站在曹操一方,打击刘备和关羽,成功地迫使刘备投奔袁绍,而张飞也因此败逃为寇。更重要的是,张辽围困了关羽,将他困在土山之上。 然而,关羽是个性格刚烈的人,他绝不愿意向曹操低头。曹操见此,不忍心将关羽逼入绝境,便召张辽前去劝解关羽。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答应暂时下山,但提出只要能得到刘备的消息,就立即离开寻找。曹操为了安抚关羽,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以丰厚的赏赐来表示对他的尊重。当关羽最终离开时,曹操虽极力挽留,但还是不得不放手。关羽凭借显赫的战功,尤其是斩颜良、诛文丑的壮举,得到了曹操的敬重。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被描绘成极具忠义的人物,但历史中的关羽却并不像小说中那么单纯。在围攻下邳的时候,关羽听说吕布有一位美丽的妻子,于是主动向曹操请求将她赐给自己。曹操同意了这个请求,但当关羽见到那位女子时,心生私欲,最后并没有履行诺言。这使得关羽对曹操心生不满,最终与曹操的关系破裂。后来,关羽在投降期间,因为想要得到那位女子,向曹操提出要求,但曹操对其装作不知,未做回应,最终激怒了关羽。由此可见,曹操对关羽的欣赏,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关羽的忠诚。相比于与关羽复杂的关系,曹操对其他将领的欣赏显得更加直接和实际。曹操最为看重的三位大将分别是典韦、许褚和夏侯惇。典韦不仅勇猛,而且忠诚无比,在宛城之战中,他曾单枪匹马挡住敌军,为曹操保命。许褚则以刚强的性格和出色的武艺著称,早在黄巾之乱中便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夏侯惇更是曹操的亲戚和忠实追随者,他在战场上屡次表现出色,而且待人宽厚,尊重人才。无论是在内部管理还是外部征战,这三位将领都深得曹操的赏识与信任,成为曹操麾下的核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