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宗皇帝李治初登基时,朝廷的大权一度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长孙无忌的权力一度强大,甚至能对皇帝产生压制作用。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如同一场戏剧,长孙无忌在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中最终失败,并为此付出了生命。那么,为什么长孙无忌未能战胜武则天呢? 这一切还得从李世民在世时开始说起。 李治的太子之位 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初期,最初的太子是李承乾。但由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唐朝的继承制度成为笑柄,李承乾虽是太子,却未能稳固继承位置,其他皇子也都蠢蠢欲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因不满父亲的权力掌控,谋划叛变,但最终失败,被李世民废除。大多数人认为最合适的继承人是魏王李泰,毕竟李泰不仅是嫡长子,且才智出众,比李承乾更有能力。然而,长孙无忌和其他朝臣提出,最合适的继承人应该是唐太宗的第三子李治。 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而李治与李泰有所不同。李泰虽然有才华,性格也较为强势,而李治则相对温和,甚至显得有些软弱。长孙无忌看中了李治的软弱,认为他即位后自己可以充当权臣,掌握大权。李世民则担心如果李泰登基,可能会对其他皇子进行清洗,因此认为李治更为合适。最终,李治借着这个机会成功成为太子。
高阳公主案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成为唐高宗。对于唐高宗来说,他认为长孙无忌的职责应该是协助自己处理政务,而唐高宗则希望采取垂拱而治的方式,享受自己的帝王生活。用现代的比喻来说,唐高宗希望像新上任的董事长一样,依赖老臣大管家来保证公司运转,但又不希望元老过于干涉自己的决策。 然而,长孙无忌的想法却与此不同,他渴望掌握更多的权力,成为实际上的权臣。李治登基后,朝廷内外也有不少势力不满,比如吴王李恪等人。甚至高阳公主等人计划扶持荆王做皇帝,意图推翻李治的统治。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威胁,长孙无忌借机以谋反罪名,诛杀了荆王、高阳公主等人。李恪等人也未能幸免,最终都被长孙无忌处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阳公主案。这起事件牵连了许多人,其中许多人并没有参与实际的谋反行动,而是成为长孙无忌清除异己的工具。 长孙无忌的这一做法让李治产生了警觉,因为朝廷内部应该有多个权力集团相互制衡,才能保障皇权的稳固。然而,长孙无忌借高阳公主案大肆清洗,实际上威胁到了唐高宗的统治安全。 长孙无忌的失败 长孙无忌的失败,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原因。 说偶然是因为长孙无忌与武则天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命丧权斗。而必然则在于,长孙无忌想要当权臣,而唐高宗并非傀儡,即便没有武则天的出现,唐高宗与长孙无忌之间的矛盾迟早也会爆发。在君臣之义面前,长孙无忌的权力始终来自皇帝,因此他最终注定会失败。 这场斗争发生在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当时李治打算废除王皇后,立武氏(即武则天)为新皇后。废立皇后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决策,需要朝廷中大臣们的支持。为了让长孙无忌支持这一决定,唐高宗为他准备了丰厚的财宝,期望他能带头表示支持。然而,长孙无忌并不认同武则天作为皇后的提名,公开与唐高宗对立。 尽管长孙无忌反对,但最终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还是成功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开始在朝廷中积累自己的势力。到了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武则天看准时机,指使大臣许敬宗控告长孙无忌谋反。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再加上李治的猜疑,长孙无忌最终被罢黜,遭到流放,不久后在流放途中自尽。就这样,长孙无忌在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幸运的是,唐高宗后来为长孙无忌平反。 结语 长孙无忌在与武则天的斗争中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试图通过打破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制衡,借机攫取更大的权力。而他与唐高宗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权力的冲突,也是君臣之间的根本矛盾。武则天虽然是这场斗争的催化剂,但最终还是长孙无忌自己因权力欲望而引发了与皇帝的对立,导致了自身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