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商契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了帝舜的赏识,被委以教化百姓的重任,并被封在商地,赐予子姓,这也成为商朝王族姓子的由来。不过,帝舜赐姓子氏的说法,大概率是司马迁的附会之词,因为在先秦时期,还没有赐姓的习俗,帝舜又怎会给商契赐姓呢?
无论商契是否真正得姓,商代王族姓子这一事实无可争议。例如,孔子、墨子等名人,都是商代王族微仲(微子启之弟,纣王兄弟)的后代,他们的姓氏都是子。那么问题来了,商代王族为何姓子?这其中隐藏的文化意义其实非常深远,一直流传至今。 要理解商代王族为何姓子,首先要看看商人是如何取名字的。甲骨文的出土,验证了商代帝王世系几乎与《史记》记载一致,说明《殷本纪》具有很高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商代帝王名字,可以发现一个明显规律:从商代先公王亥到帝辛(纣王),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中间,都带有天干中的一个字。这是因为商代帝王取名采用了日名制。 传说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名字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每天轮流出现一个,十天一个循环。商代帝王的名字,便是根据出生当日的天干来取的,即区别字+天干字。例如,甲日出生的有大甲、阳甲,乙日出生的有天乙、武乙,丁日出生的有武丁、沃丁,帝辛正是在辛日出生。 值得注意的是,从夏代帝王世系来看,夏朝可能比商朝更早使用日名制。夏初君主太康、仲康、少康,其名字实际上对应大庚、中庚、少庚,庚属于天干之一,可见夏朝早期中国就已经有日名制的萌芽。 再来看商代子的含义。甲骨文中的子字,大致有三种写法,但整体造型非常形象,初本义都是婴儿,后来引申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此外,子字还作为十二地支首位的代表使用,是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符号。甲骨文显示,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天干地支体系。在甲骨文中,子字的形状从最初简单的刻画逐渐演变为方便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锲刻的形式。学者认为,子字意义非凡,可能与王同义,是普通人无法随意称呼的,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子字成为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等。总体来说,子字初期含义大致是婴儿、直系男性后代以及地支首位。 商代还使用干支纪日法,这是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与干支纪年法类似。干支纪日法用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日序,与干支纪年法的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法属于地道五行。甲骨文记载显示,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法时,可能尚未有年岁的概念,直到商代晚期,才出现以君王即位年次来纪年的方式,如唯王二祀唯王八祀,分别表示商王二年、八年。 综上,商朝在纪日上采用干支纪日法,在姓名上结合天干取日名,而在姓氏上选择地支首位子,由此突出商朝王族的尊贵与神圣。这也解释了为何商代王族姓子,名中含天干,将地支之首与天干结合,彰显神话色彩。 至于帝舜赐给商契子姓,以及文献中契,母(简狄)吞鳦子(燕卵)而生,故曰子氏,应当只是后人的臆测,并非历史事实。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