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非常喜欢三国历史,最早接触的是《三国演义》的版本。那时候我对其中的许多事情并不理解,总是盲目地跟着罗贯中的观点走,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对刘备和曹操究竟谁才是汉贼心里并不清楚,也无法理解谁才是最终为四百年汉朝续命的人。那时的我不懂,但现在我明白了,曹操所谓的封公裂土,并非像周文王那样有理想化的开国行为,而是一种在复杂情绪下的扶汉之举。
曹操的行为,超出了常人臣子的范畴。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君臣关系是最基本、最严肃的界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越过这个界限。曹操当时或许也感到无奈,觉得自己所做的事难以被当时的人理解,所以他将希望寄托于后代。然而,后代又有多少人能跳出当时历史的框架,看到问题的本质呢?我个人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这并非是自夸。 曹操的起点是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然而,由于出身问题,他也受到过不少非议。后来,黄巾之乱和太监乱政让他看到了汉朝未来的危局,他深刻意识到,汉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曹操从此不再信任当时的权力结构,尤其是何进,他认为自己败坏了汉朝复兴的最后希望。所以,曹操决定起兵,从汉朝的旧将军位置开始,提出了匡扶汉室的口号,这也是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要恢复汉朝的志向。 曹操的北方政权并不像史书中描述的那样软弱无力,相反,北方当时是一片战乱之地。如果没有强大的决心和非凡的智慧,根本难以在这种局面下站稳脚跟。想要整合上千万人的命运,统一北方,这是任何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曹操偏偏做到了。在他的治理下,北方的士兵和百姓重新归于汉献帝名下,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汉朝北方政权。曹操并非周文王,他更像是霍光一样的权臣。 周文王的事迹不是谁都能复制的,曹操的作为与周文王相似,因此后人常常将两者进行对比,但实际上,曹操与周文王有很大的区别。曹操真正是汉朝的忠臣,他一生的目标就是统一汉朝,帮助汉献帝维持国家政权。汉献帝没有能力独自完成这些事务,曹操不得不亲自去做。而为了方便控制汉朝的内外军政大权,曹操必须像霍光那样,以实际控制国家政权。 曹操并没有建立魏国,而是建立了一个依附汉朝的半独立政权。这个由曹操建立起来的残缺汉朝,与刘备的蜀汉关系并不大。如果当年刘备能够掌握天下,那么真正可能成为汉天子的将会是死亡,或者直接被刘备取代。刘备所谓的蜀汉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泡影,刘备的所谓道德不过是他自己的话语。 曹操是汉朝的第二个霍光,但他并未能成功实现汉朝的第二次中兴。他很早就发现汉朝已经没有复兴的可能,甚至不敢将自己的心血完全交给汉献帝。曹操所信奉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强大武力,而汉献帝则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传统伦理教育。最终,他治理出来的是一个充满妥协、缺乏实际控制力的局面,这样的天下最终成为魏晋时期的前奏。
上一篇:先秦鸡骨白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