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往往美好,而现实却充满挑战,这几乎是每个人共同的感受。以名字和称号为例,霍去病虽然名为去病,却未能逃脱病魔的折磨;辛弃疾也未能如名字所示弃掉疾苦;唐代皇帝居住在长生殿,但并没有一位皇帝能够长生不老;清朝的万岁爷更是无人能活到百岁。位于陕西礼泉县的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中有一座属于长乐公主李丽质的墓。尽管她的名字中有长乐二字,她却仅享受了23年的短暂快乐,最终离世,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哀伤。 我曾两次参观昭陵,这里有许多游客喜欢去山下的袁家村或者昭陵博物馆,后者是李勣墓的所在地。北司马门遗址、韦贵妃墓和长乐公主墓则位于山上,来访的人相对较少。韦贵妃虽然比长乐公主去世晚二十多年,但她和公主的墓葬位置非常接近,都建在山坡上,参观者可以一并游览。站在山上远望,可以看到高耸的九嵕山主峰,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玄宫就位于那里。 长乐公主的墓地与父亲李世民的帝王之墓仅相隔一条小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生前的尊贵身份。李丽质是长孙皇后的长女,李世民的嫡长公主,和她的兄弟姐妹相比,只有李承乾和李泰的地位可以与她相提并论。通常,唐代的高级墓葬都会有圆锥形的封土,并配以石羊、石虎、石人等雕刻,而长乐公主的墓不仅有这些,还特别设计了方形封土,并且墓前四个土阙尤其突出。在墓道的地下部分,唐代高级墓葬一般会有一座石门,而长乐公主的墓则拥有三座石门。 这些墓葬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唐代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每个人能使用的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越级而用。墓葬的奢华和繁复,正是李世民对长女李丽质的深厚爱意的体现。古人对于死亡的处理如同生前,长乐公主的墓如同她的阴间宅邸,李世民特意修建得更大、更气派,这表达了他对女儿深切的怀念。 由于长乐公主去世较早,而且又是女性,史书中对她的记载非常简略。《新唐书》中特别提到公主的丈夫是谁,并描述了唐太宗和魏征关于她嫁妆的争论,但其他内容极为简略,甚至没有提到她的死亡时间。《旧唐书》更是没有专门记载长乐公主的事迹,相关内容散见于其他人物的传记中。
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有两件。第一件发生在贞观七年,十三岁的李丽质即将嫁给她舅舅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此婚姻结合了两个显赫家族,李世民、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都为此事感到非常高兴,并决定给予公主丰厚的嫁妆,甚至想要比长公主的标准多给一倍。魏征却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合礼法,劝谏李世民按常规办理。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并且给予他重赏。唐太宗如此重视这场婚姻,也反映了他对女儿的宠爱。 第二件事发生在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准备封授十几位功臣为刺史,实行世袭制。长孙无忌等人坚决反对,认为自己出生入死,终于帮助李世民统一了天下,不愿意远离中央政府,去地方上担任刺史。为了提高成功率,长孙无忌委托儿媳长乐公主向李世民解释他的立场。李世民经过考虑,最终批准了长孙无忌的请求,长乐公主此时在父皇与大臣之间扮演了重要的沟通桥梁。这是她在史书中最后一次出现。 长乐公主墓志铭中提到,她在生前擅长书法和绘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她的书画才艺使得明镜失去了光泽,春花也黯然失色。李唐王朝的许多皇族成员都擅长书法,李世民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传闻说王羲之的真迹也葬在昭陵附近。长乐公主墓中还出土了一方砚台,残留的墨迹可能是她生前常用的。 长乐公主婚后生活虽然短暂,却幸福美满,与丈夫长孙冲琴瑟和谐,彼此相敬如宾。尽管她经历了母亲长孙皇后的去世,父皇李世民对她的爱依然不变。她过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生活。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死亡总是来得毫无预兆。长乐公主因病去世,享年仅二十三岁。她的死因可能与她的父母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患有的气疾有关。 长乐公主的墓地选址非常迅速,李世民于她去世后的四十多天内便安排了大葬。墓志铭中提到,她的葬礼非常盛大,标志着她高贵的身份。长乐公主墓的棺床足够容纳两具棺椁,显然当时朝廷打算在驸马去世后,将他与公主合葬。但长孙冲最终并未与她合葬,这也反映了他后来与唐朝政权的关系逐渐疏远。长乐公主墓历经千年风雨,屡次遭遇盗掘,墓碑损坏严重,墓志铭也被砸成了几块。虽然遗物和骨骼大部分丢失,但历史上仍有大量文献记载了她的事迹,她的名字没有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对于长乐公主来说,她的故事并没有完全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她已经去世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仍能一窥她的生平,并记住她在历史中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