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一个计划——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要开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皇陵——长陵。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并没有在长陵中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无奈之下,考古队决定将注意力转向规模较小的定陵,也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
定陵的规模虽然比长陵小,但其墓道入口的隐藏方式同样巧妙。经过十几天的实地勘探,考古队在定陵的宝城城墙上发现了一处裂痕。这个裂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猜测,裂痕的出现可能与某种隐藏的通道或结构有关。于是,考古队决定沿着宝城的城墙开挖探沟,进一步调查。 第一次探沟仅仅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在城墙上刻着隧道门三个字。这个发现大大鼓舞了考古队的士气,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进行挖掘。然而,随着工作深入,他们又面临了新的问题:这一条沟深达近30米,挖掘进展缓慢,距离地宫的门口还远。更让人头痛的是,雇佣的许多民工已经回家种田了,如果再没有明显的进展,考古队就不得不亲自下场挖掘了。 为了减少工作量,考古队决定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第二条沟并不像第一条那样顺利,虽然他们找到了隧道门,但也发现了一段砖砌隧道。考古队继续挖掘了一个月,除了土壤,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发现。尽管如此,大家已经挖掘了这么深,不能轻易放弃。直到9月,考古队才迎来突破。他们发现了一块石碑,碑文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石碑的出现,直接指引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这个重要线索让之前几个月的挖掘工作终于有了意义,考古队也因此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随着明确了方向,考古队不再盲目挖掘。在石碑的指引下,他们对地宫的搜索变得更加精准。尽管如此,寻找金刚墙的过程依然不易。直到1957年5月,考古队终于找到了金刚门,成功打开了通往地宫的大门。 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有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的出现,若不是第二条探沟中发现的石碑,考古队还不知道要挖到何时才能找到入口。虽然第一次尝试未能成功,但有了这些重要线索,考古队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定陵的发现,使得明十三陵的秘密之一得以揭开,然而过程中的教训同样深刻。定陵发掘后,考古界意识到没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发掘,可能会对帝王陵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国家决定在未来的百年内,不再允许主动发掘其他帝王陵墓。 最终,定陵的发掘不仅让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体得以重见天日,虽然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依旧柔软且有光泽。遗体周围,塞满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数百匹精美的罗纱织锦,展示了当时皇室的极致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