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飞行员拒道歉:先让日本向中国谢罪!】
1945年8月6日清晨,广岛上空闪过一道刺目光焰——这是人类首次在实战中使用核武器。驾驶"恩诺拉·盖伊"轰炸机的保罗·蒂贝茨不会想到,这场改变二战进程的行动,会让他在战后70年成为"战争罪"与"正义执行"的争议符号。当日本政府持续施压要求其道歉时,这位92岁退役准将的回应如惊雷炸响:"你们先向中国道歉了吗?"
【飞行铁翼铸就战争使命】
保罗·蒂贝茨1915年生于伊利诺伊州昆西市,1937年从佛罗里达大学退学投身陆军航空队。彼时的航空技术尚处萌芽期,他在佐治亚州本宁堡基地驾驶P-12双翼机完成首次独立飞行,次年便晋升少尉。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这位年轻飞行员迅速成长为战略轰炸核心力量——1942年8月17日,他率领第340轰炸中队12架B-17轰炸机执行首次实战任务,成功摧毁法国鲁昂铁路枢纽且全员返航,获颁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北非战场淬炼了他的战术智慧。1943年突尼斯港口轰炸中,他首创"高空精确投弹+低空补枪"战术,使德军防空火力效率降低40%。回国后,他成为B-29"超级堡垒"轰炸机首席试飞员,在犹他州温多弗基地完成2000小时新机型测试。1944年秋,他被秘密选为509混合大队指挥官——这支高度保密的部队专为原子弹任务组建。在天宁岛基地,他带领机组进行过千次模拟训练,研发出"投弹后155度急转避爆"的生存战术,并为每位成员配备氰化钾胶囊以防被俘。
【核爆争议与历史对账】
1945年8月6日凌晨2时45分,"恩诺拉·盖伊"搭载"小男孩"原子弹从天宁岛起飞。8时15分,广岛相生桥上空600米处,人类首次核爆炸释放出相当于1.3万吨TNT的能量。据美国国家档案馆数据,爆炸直接造成7.4万人死亡,后续辐射影响导致总计14万至20万人丧生。三天后,长崎再遭核爆,加速日本投降进程——据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估算,若实施"没落行动"登陆日本本土,美军伤亡将超百万。
但日本从未停止对蒂贝茨的道德追责。战后数十年间,日本媒体不断渲染"平民受害"叙事,甚至编造其"酗酒自杀"谣言。2005年,日本右翼团体在东京发起"道歉请愿",要求蒂贝茨向广岛20万亡灵下跪。面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战争罪"指控,蒂贝茨在2007年临终前强硬回应:"原子弹终结了更大的杀戮,要道歉?先问问日本何时向南京30万遇难者道歉!"
这记历史反问直击要害。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在六周内屠杀超过30万中国军民,实施万人坑、活埋、强奸等暴行。而日本战后教科书长期使用"南京事件"淡化罪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更暴露其拒绝反省的态度。蒂贝茨的质问揭示双重标准:当日本以"受害者"身份索求道歉时,却刻意回避其作为加害者的历史责任。
【和平使命与历史镜鉴】
蒂贝茨的战争观始终冷峻务实:"战争没有道德,只有必要。"他在1946年参与比基尼环礁核试验,1950年代在华盛顿总部推动战略空军建设,1966年退役后定居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其回忆录《当使命召唤》中写道:"我每晚都睡得安稳,因为我阻止了更大的死亡。"遗嘱要求骨灰撒入英吉利海峡——那是他二战飞行的见证海域。
历史学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指出,原子弹投掷实为"极端情境下的极端选择"。但日本的选择性遗忘更值得警惕:从南京大屠杀到731部队细菌战,从重庆大轰炸到强征慰安妇,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核爆受害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日本若想真正实现和平,必须正视侵略历史,停止篡改教科书、参拜战犯的行为。"
蒂贝茨的遗产不止于战争记忆。他生前推动的"核不扩散倡议"成为联合国重要议题,中国作为五常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持续参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2025年,当日本宣布将福岛核污水排海时,国际社会再次想起蒂贝茨的警示:真正的安全,始于对历史责任的诚实担当。
站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蒂贝茨的故事提着一个永恒命题:当加害者以受害者姿态索求正义时,如何让历史不被选择性遗忘?答案或许藏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大钟"里——每次撞击都在提醒:忘记历史的人,注定重复历史;而铭记历史的人,终将走向和解。
上一篇:三千年前房山就有了下水管?
下一篇:你是高尔夫球场上的“挖草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