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朱元璋下令剥去蓝玉的皮。蓝玉气愤至极,大声斥责道:“太子一死就把我说成是谋反,这完全是冤枉我!这是陛下在清除障碍!”朱元璋听后大怒,命令加重处罚,决定将蓝玉的三族一起诛杀,并将蓝玉的皮剥下来,送往各地衙门示众,再送给蜀王。
蓝玉是大将常遇春的妹夫,而常遇春则是太子朱标的岳父。因此,蓝玉既是太子妃的舅父,又是太子的忠实支持者。他非常支持太子朱标的继位,并且在太子的武将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堪称中流砥柱。
蓝玉初入军队时,凭借着常遇春的关系,加入了常遇春的部队,并担任了管军镇抚的职务。凭借个人的努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逐步晋升为高级将领。不同于一些仅有勇力的将领,蓝玉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军事才能十分出众。后来,常遇春将蓝玉推荐给了朱元璋,蓝玉因此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朱元璋继位后,国家政权尚未稳固,尤其是北方的北元(即蒙古残余势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侵犯北京。为了保卫国家,朱元璋命令蓝玉带兵出征。蓝玉在与徐达一起远征漠北时,表现得尤为出色,担任先锋官。一路大军北上,经过雁门关,蓝玉大败蒙古势力,俘虏了大量蒙古贵族。蓝玉的军事行动,横跨南北,极大地稳定了大明初期的政权。朱元璋对此非常赞赏,并不断提拔他。
随着常遇春和徐达的去世,蓝玉的地位逐渐上升,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到了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为表彰蓝玉的功绩,封他为侯,并赐给他世袭的爵位,使得蓝玉的后代能够享有荣耀。蓝玉忠诚于太子朱标,朱元璋因此对他十分看重。然而,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本来,蓝玉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准备的班底,但随着朱标的死去,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年纪尚轻,军中缺乏威望,在朝中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为了给孙子铺路,朱元璋不得不再次扫除障碍,而曾经的支持者和亲信,也成了他权力的障碍。
为了给朱允炆铺平道路,朱元璋开始对曾经的功臣进行清洗。李善长是早年加入朱元璋阵营的重要人物,朱元璋曾将他比作萧何,位居功臣之首。然而,1390年,朱元璋以李善长“心怀二端,反复无常”为由,将年逾七十的李善长及其全家七十余人满门抄斩。
蓝玉在取得胜利后逐渐变得傲慢自大。比如在一次胜利归来的路上,由于关卡开启慢了些,他命令士兵直接打破城门强行闯入;他的士兵甚至在街头当众行凶,且只听他的命令,连朱元璋的指示都不理会。虽然朱元璋一开始因蓝玉的能力和忠诚对朱标的支持,决定暂时不追究他的行为,但朱标的死使得朱元璋逐渐认为蓝玉已经成为了威胁。此时,朱元璋决定将朱允炆的班底尽量安排为文臣,而非武将,这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命令锦衣卫举报蓝玉谋反,很快下令将蓝玉逮捕入狱。虽然蓝玉的狂妄行为人尽皆知,但要说他真心谋反,却难以让人信服。然而,朱元璋一向心狠手辣,想要加罪蓝玉,便不难找到各种借口。在锦衣卫的严刑逼供下,蓝玉被迫认罪并画押。朱元璋并不打算仅仅杀死蓝玉,而是顺藤摸瓜,将所谓的罪证一一查出。这一案件最终牵连了超过一万五千人,蓝玉的下场极为凄惨。朱元璋本想将蓝玉剁成肉酱,但因蓝玉是常遇春的亲戚,最后仅剥去了蓝玉的皮,算是留个全尸。
蓝玉的牵连者中,包括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人,甚至连吏部尚书詹徽也未能幸免,都被株连致死。朱元璋千算万算,始终未曾想到朱棣会起兵谋反。若蓝玉和其他一些有实力的将领还在,朱棣的叛乱或许难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