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厘清一个在现代社会极为常见的迷思:“西方中心论”。
这一观点常被表述为:
今日的世界是由欧洲历史创造的,欧洲文明通过其科技、思想和范例,将世界从停滞中“拯救”出来,并注定在未来继续统治世界。
但这事实上,这种理解是错的。
不是说西方在近现代领先的事实是错的,而是说这种“注定论”和“中心论”的逻辑不应该这么理解。
借着这个由头,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正是“西方中心论”的立论逻辑与事实偏差——
如果你要问这有什么意义,那么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拆解,我们却可以理解文明兴衰与技术传递之间的真实关系。
这是不是就有现实意义了?
在世界历史上,欧洲的确在近三百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是否意味着它就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归宿?
本文,我们就来回顾关于“西方中心论”的种种争论,看看这个观念是如何被构建的,之后又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必然被修正。
首先要来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乃至于很多非西方人,都会下意识地陷入“西方中心论”的视角?
——这里的“西方”,还是得先厘清概念:
在大多数语境下,它指的是以西欧和北美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圈;而不是地理概念上的“西方”。
首先从直观体验上来考虑这件事。
如果你环顾四周,你会发现:
大到飞机、轮船、铁路,小到电脑、手机、空调,这些让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发明,确实大多冠以西方科学家的名字。
数学、物理、化学教科书里的定理公式,也多是拉丁字母。
甚至于,连我们反驳西方中心论所用的马K思主义,也是源自德国。
这种全方位的物质与制度渗透,足以让任何一个现代人产生错觉——身为现代人的你我,也不要急着否认这种压迫感。
这就像是一个班级里,第一名不仅成绩好,还制定了所有的考试规则,你若是还不能感同身受,不妨想想大家穿西装打领带去联合国开会的场景,大概就能类比出那种“中心”的感觉了。
所以,无论你对“西方中心论”有多么反感,你都可以准确地意识到,这位近三百年的霸主,确确实实重塑了现代世界的面貌。
而除此之外,还有现实层面的考虑,这也是西方中心论看似牢不可破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层面,我们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误解”需要澄清:
首先是时间跨度。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中心论者看到的历史,和我们应当看到的截然不同。
他们看到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是从古希腊、古罗马一脉相承到大英帝国、美利坚的线性辉煌。
但如果我们拉长镜头,从智人走出非洲开始算起,人类历史是几万年;即便从信史算起,也有几千年。
在秦汉时期,东方的汉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双峰并峙;在唐宋时期,东亚的生产力与社会治理水平甚至可以“秀”西方一脸。
真正让西方拉开差距的,仅仅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这短短两三百年。
也就是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绝大部分时间并没有什么“欧洲中心”。
如果仅以最近三百年的爆发就认定“注定领先”,那无异于看着短跑冲刺的最后十米,就断定那个运动员从起跑线开始就一直是第一名。
其次是文明的“独立性”神话。
西方中心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欧洲“独自”塑造了现代世界。但这个逻辑前提,存在着极大的漏洞。
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单机游戏,而是接力赛。
举例来说,被称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其实是受北非(埃及)和西亚文明深刻影响的次生文明。
而在中世纪,当欧洲陷入黑暗时,是阿拉伯人保留了希腊的火种,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东方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了欧洲。
我们只要经过简单的推演,就知道如果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知识无法大规模传播;如果没有指南针,大航海时代的大门可能根本无法开启;
如果没有火药,欧洲的骑士阶层不会那么快瓦解。
就像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那场关于圆周率的讨论:
中国数学家祖冲之早在公元5世纪就精确计算出圆周率,而欧洲人要等到一千多年后。
如果没有精确的数学基础,伽利略的天文观测、后续的航海图绘制,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所谓的“西方独自创造”,更像是把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打包,贴上了自己的标签。
这就像盖楼,地基和一楼是东方和中东盖的,欧洲人盖了二楼和三楼,然后宣布这栋楼的产权全归自己。
最后是“地理决定论”的幸存者偏差。
西方中心论者常说,欧洲因为地理原因诞生了民主与商业。
但事实上,地理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欧洲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边缘文明”的后发优势。
西欧因为缺乏大平原,农业先天不足,劳动力昂贵,还要面对连年的战争。
这种“要啥啥不行”的窘境,反而倒逼出了军事能力和对机器工业的需求——因为人太贵了,只能搞机器。
同时,地理大发现让欧洲意外获得了一个没有强敌的美洲大陆,通过掠夺贵金属和资源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是注定的命运,而是一系列周期律和辩证法作用下的结果。
看过这三个方面的论据以后,你是不是觉得“西方中心论”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然而,虽然逻辑漏洞百出,为什么这个理论依然大行其道?
因为它有用。
对于西方而言,这是一套完美的“赢学”话术,用来论证其统治的合法性;
对于非西方国家的一部分人而言,这是一种廉价的优越感来源——只要我精神上皈依了西方,我就仿佛也拥有了那种优越性。
但这种观点正在崩塌。
甚至在西方内部,学术界早已开始反思。法国的史学界在讲授历史时,都要极力避免初学者陷入欧洲中心论的视角。
他们把课程标题从“地理大发现”改为“欧洲与世界”,就是为了承认:历史不是独角戏,而是群像剧。
真正客观的历史观应该是:
人类文明是多中心的。在原始时代,中心在非洲;在农业时代,中心在东亚和中东;到了工业时代,中心转移到了欧洲和北美。
上帝没有指定哪块土地是永恒的中心,风水轮流转。
正如素材中一位答主所言:西方中心论,本质上是一种“晚期文明的幻觉”。当一个文明将自己视为历史的终结和顶点时,往往预示着它开始走向停滞。
最后再说回我们自己。
驳斥西方中心论,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中国中心论”或者“东方中心论”。
如果只是把“西方”换成“东方”,用同样的逻辑去论证“祖上阔过”,那不过是用一种傲慢取代了另一种傲慢。
真正的驳斥,是去魅。
承认西方在近代的领先,承认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巨大贡献——这是事实,无需回避。
现代文明的大多数规则确实是“西方那一套”,我们至今仍在学习和使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领先的历史局限性。
西方文明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是人类文明大树上结出的一颗果实,吸收了来自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养分。
而现在,这颗果实也并非完美无缺。
当大模型在回答“世界著名人物”时只列出白人,当教科书里只讲希腊罗马而忽略其他文明的贡献时,这种视角的狭隘性就暴露无遗。
真正的自信,不是去争谁是世界的中心,而是意识到:
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中心,或者说,每一个文明都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既然无法反驳西方在过去三百年的主导地位,那就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毕竟,若要论“国祚绵长”,论文明的韧性,黄土高原上延续了五千年的那个文明,最有发言权。
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或许我们终将回到那个“满天星斗”的文明格局。
古今皆然。
番外:我们的说书时间
在正文中,我们提到西方在近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航海”。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还可以更细致一点:欧洲的崛起,其实是一场“边缘逆袭”的意外。
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5世纪之前,你会发现当时的欧洲,尤其是西欧,简直就是欧亚大陆的“城乡结合部”。
当时的富哥们都在哪?
在中东的巴格达,在中国的汴梁和临安。那时候的欧洲人,如果能穿上一件东方的丝绸,用上一撮东方的香料,那感觉就像今天背了个限量款的爱马仕一样。
为了买到这些奢侈品,欧洲人把手里的金银都掏空了,却还被中间商(奥斯曼土耳其)卡了脖子。
被逼无奈,也是穷极思变,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穷小子”,才决定冒死往西跳进大海,看看能不能绕路去东方。
结果,这帮人运气爆棚,撞上了美洲这块大肥肉。
这里没有王师,只有免疫力低下的土著和露天的银矿。欧洲人靠着从美洲掠夺来的血腥资本,才有了后来翻盘的本钱。
西方中心论里所谓的“民主传统”和“商业精神”,在第一桶金面前,都得往后稍稍。
要不是美洲的输血,欧洲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
当你下次再听到有人吹嘘西方文明有着“注定领先”的高贵基因时,不妨让他去查查,1582年之前的欧洲历法乱成什么样——
那一年,教皇为了修正误差,直接把日历里的10天给删了。而同时期的中国,历法早已精准得令人发指。
所谓的“天选之子”,有时候真的只是运气好外加下手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