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常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和强汉并列,被后人称作汉唐。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唐朝在其末期的289年间,首都长安曾六次因内乱或外敌入侵而被攻破,历任皇帝更是九次不得不逃离都城,情形十分狼狈。比如,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为了避难不得不抛弃长安逃亡;763年,吐蕃的军队侵入,逼近长安,代宗李豫只得逃到陕州;782年,李希烈的叛变导致了靖难之师的哗变,唐德宗因此被迫逃亡;881年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只能逃到成都;885年神策军溃败,僖宗再次逃往凤翔;894年,李克用逼近长安,昭宗逃往凤翔;895年和901年,昭宗两度逃离长安;最终在907年,朱全忠将昭宗劫持到洛阳并将其杀害,唐朝也就此灭亡。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似乎非常被动,经常受到内斗和外敌入侵的威胁,六次丧失国都,九次逃离都城。那么,为什么后人仍然会称唐朝为强盛呢?这其实是因为后人更多歌颂的是唐朝前期的辉煌历史,准确地说,是从唐太宗即位到安史之乱前这一段时间的盛况。 首先,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时期,这时候国家富强,人民安定,经济发展迅速。经过隋朝末年战乱后的大规模恢复,唐朝在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和李隆基等英明帝王的领导下,国力逐渐强盛。到开元年间,唐朝的经济已经恢复到隋朝鼎盛时期的水平,人口超过六千万,国库盈余,民间富庶,社会安定。当时的诗句中就有描述:公仓私癛俱丰实,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富饶。正因如此,后代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的唐朝称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并与西汉的文景之治一同传为佳话。 其次,唐朝军力强大,外征四方,疆域扩展。唐朝被称为盛唐,其军事实力在世界历史上也有显赫地位。唐朝的军队,尤其是步兵,在战场上屡次战胜骑兵,这种优秀的战绩让当时的唐朝兵力更加让人瞩目。唐太宗时,东突厥被消灭,高丽被征服,战功赫赫;唐高宗时,西突厥被灭,北方无敌;唐玄宗时,唐军远征高昌并直接灭国,同时在海上应新罗之邀,唐军海军大将刘仁轨指挥一万余人,以少胜多,几乎全歼日本舰队。这些军事胜利都展示了唐朝在前期的强大国力和威慑力。 再者,唐朝的政治清明,文化包容,特色鲜明。唐初,在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等皇帝的领导下,政治体系清明,官员能够自由进谏,提出不同意见而不担心遭遇惩罚。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狄仁杰等大臣,均为国家的治理献计献策,表现出唐朝政治的开放性和活力。与此相比,后来的明清两朝,皇帝常常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们对上层的言听计从,政治体制则较为僵化。在文化上,唐朝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容纳佛教和道教的共同发展,形成了三教并立的局面。而且唐朝对外文化也非常包容,波斯文化、胡风等外来文化大力传播,甚至唐代的霓裳羽衣舞、波斯锦等,都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最后,唐朝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充满活力,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宋明清这些后来的朝代相比,唐朝社会在性别平等和婚姻习俗方面更为宽松。受到胡风的影响,李唐王朝的皇室成员有着突厥血统,男女地位没有过分悬殊。女性的穿着不再受到限制,也不必裹脚,婚姻方面,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存在,但离婚再嫁是被接受的社会现象。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原本是李瑁的妻子,二人一见钟情,杨玉环最终进入宫中,这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社会非议。如果是后来的宋朝或明朝,这种做法恐怕会遭遇批评和指责。 总的来说,唐朝在其前期的确非常强盛,社会繁荣,军力雄厚,政治清明,文化多元,因此被后人称为盛世并不为过。然而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国家的表现却大为衰弱,内忧外患不断,国都多次沦陷,皇帝多次逃亡,国家逐渐走向了衰败。因此,唐朝的盛世光辉更多是指其前期的历史,而非后期的无力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