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凭借无与伦比的武力和仁义的形象赢得了无数观众和读者的喜爱。在历史上,关羽也因为历代帝王的推崇而地位不断提升,最终被尊封为“武圣”。然而,在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之间,关羽的故事中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关羽在三国中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千里走单骑”,还有“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要数关羽刮骨疗毒的经历。这一事件一直被视为关羽展现男子气概的代表。那时,魏、蜀、吴三国争霸,三国之间的战斗不断,尤其是魏与蜀之间的冲突最为频繁。在一次与曹魏的樊城之战中,关羽带领部队与曹仁激战,曹仁的军队在守城时发射了带毒的箭。关羽不幸中箭,跌落马下,而那箭上的毒液十分强烈。关羽被迅速救回营地,但他的左臂伤口不断流血,并逐渐肿胀起来。
如果不及时治疗,关羽可能会因中毒过重而丧命。但此时正是樊城之战的关键时刻,关羽不愿后撤去养伤,因为如果主将后撤,整个军队很可能会陷入崩溃的危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左臂逐渐麻木,甚至连兵器都无法举起,更别提再上战场骑马作战。但他依然强忍剧痛,继续在中军帐内和部下们一同饮酒下棋,稳住军心。这时,关羽的部下们四处寻求神医为他治伤,但结果并不理想。
正当此时,名医华佗得知此事,立刻渡江来到关羽的军营,准备为他治疗伤口。经过详细检查后,华佗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案:需要用小刀逐渐清除关羽伤口周围的腐肉,并且建议将关羽的手臂绑在柱子上,以避免因为疼痛而乱动。然而,关羽并不在意这些,他挥手让华佗不必担心,还命人拿来酒和食物,边饮酒边观看华佗进行治疗。
关羽的勇气和毅力深深打动了所有听说这段故事的人,甚至新中国的军神刘伯承元帅也曾效仿关羽,不使用麻药,直接摘除自己受伤的眼球。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关于关羽伤臂的记载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并不一致。在《三国志》中,记载关羽受伤的是左手臂,而在《三国演义》中,则记载关羽是右手臂受伤。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原来,作者在编写《三国演义》时,特意改变了关羽受伤的手臂。在小说中,关羽随后与徐晃展开了几百回合的激烈战斗,但最终未能击败徐晃。为了让关羽依然保持强大的武力形象,小说中的作者故意将关羽的伤臂改为右臂,并解释为由于右臂受伤无法发力,导致与徐晃的战斗打成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