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痛心之事。他一生忠诚为国,战功赫赫,但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那么,南宋朝廷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呢?岳飞的死背后,究竟是谁在操控这一切?
起初,人们普遍认为是秦桧出卖国家,冤杀岳飞,结果秦桧夫妇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提出,单凭秦桧一人的权力,是无法动手杀害手握重兵的岳飞的。于是,另有人认为,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宋高宗赵构。
但为什么赵构要亲自操纵杀害岳飞这位有着巨大军功的名将?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原因。普遍的看法是,赵构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圣,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可是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迎接二圣回朝是高宗自己提出的,而在岳飞被杀时,徽宗早已去世,剩下的钦宗更无法威胁高宗的统治。因此,所谓的“怕迎回二圣”并非杀害岳飞的直接原因。
其实,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那就是财政问题。岳飞立志北伐,直捣黄龙,但南宋的财政状况根本支持不起这样的远征。在南宋初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仅为1000万贯,而岳飞的军队每年所需的军费就高达700万贯,几乎占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宋高宗时期,南宋经济拮据,朝廷已经勒紧裤腰带,艰难支持岳飞的军队。
赵构本身是个节俭的皇帝,连在杭州建宫殿时都尽量节省。尽管国库空虚,军饷却不能不发。为了避免将军们自筹军饷、独立成军阀,赵构宁愿拿出钱财以掌控军队的命脉。但这也使得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连年战乱让军费不断上涨,百姓困苦,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南宋的内忧外患不断,尤其是农民起义频发。岳飞也曾在绍兴五年参加剿灭钟、杨起义,经过六年的艰苦战斗,最终成功镇压了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后,岳飞转向北伐,取得了一些重要战果,如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颍昌等地大败金军,逐步推进至朱仙镇。
然而,虽然岳飞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当时的局势并不允许他轻易北上,战争的主动权始终在金国手中。而对于南宋来说,和金国议和,保持以淮河为界的划分,才是最有利且理性的选择。此时,金国也同样面临疲惫的局势,因此,双方最终坐下谈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的朝廷分成了两派——主和派与主战派。岳飞作为主战派的代表,显然与主和派产生了矛盾。赵构的立场逐渐偏向主和派,而岳飞则坚持继续北伐,这也使得他成为了主和派眼中的眼中钉。
岳飞和赵构的个人恩怨并非一开始就有。事实上,赵构曾一度非常倚重岳飞,甚至把淮西军的军权交给岳飞,使他掌握了大部分军队。但随着岳飞军权的膨胀,赵构开始意识到,若岳飞有反意,自己将难以反抗,因此,赵构决定收回军权,而岳飞则坚决不肯放手,甚至因不满而辞职回家。
赵构急忙写信希望岳飞重返军中,但岳飞坚持不接受。赵构最终逼问岳飞是否有造反之意,岳飞这才不得不返回军营。岳飞的坚持与倔强,使得赵构对他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戒备。
除此之外,岳飞还曾公开关注宋朝的继承问题,这让赵构感到非常不悦。赵构和主战派宰相赵鼎均认为,岳飞作为一位手握重兵的武将,不该过多干涉朝廷的政治事务。由此,岳飞与赵构的矛盾逐渐激化,为他最终的死亡埋下了隐患。
然而,岳飞的死并非单纯由个人恩怨导致。宋朝独特的政治体制也是他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自仁宗时期起,士大夫已经逐渐成为朝廷的主导力量,而士大夫的党争往往影响国家决策。在南宋,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赵构最终选择了支持主和派。
在这种局势下,岳飞作为主战派的领袖,必须被除掉,以保证主和派的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岳飞在秦桧的操控下,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最终被处决。然而,即使如此,朝廷中大部分官员选择了沉默,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这一决定。
事实上,岳飞的死,不仅仅是赵构与秦桧的个人决定,更是当时朝廷内部制度的悲剧性产物。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反对,岳飞或许有机会逃脱死劫。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官员选择了保持沉默,而这种沉默最终成了对岳飞死亡的默许。
可以说,岳飞不仅仅是死于某几个人的手中,他更是死于宋朝那个政治体制的“牺牲品”。即使没有赵构和秦桧,岳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也很难实现他的北伐梦想,直捣黄龙的计划几乎不可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