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铁券在古代就像我们今天在电视剧里常见的“免死金牌”,它是一种象征帝王宠爱与信任的特殊礼物,通常颁发给一些重要的大臣。免死铁券最早出现在刘邦时期,当时他把这种东西作为礼物赐给自己的诸侯王,比如韩信就曾得到过类似的免死铁券。随着历史的发展,免死铁券逐渐有了不同的名称,如“丹书铁契”、“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以及“世券”等,这些名称在功能上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表示对大臣的特殊庇护。
免死铁券一共会制作两份,朝廷和诸侯各持一份,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伪造。别看这块铁片,它上面其实记录着四个重要内容:
1. 大臣的功绩;
2. 大臣的爵位;
3. 免死铁券赋予的大臣特权;
4. 皇帝的承诺。
对于那些身处“伴君如伴虎”境地的大臣来说,这块铁券简直就是救命的保障。只要没有犯下大罪,凭借这块免死铁券,通常可以减轻惩罚甚至避免被处死。
不过,拥有免死铁券就真能高枕无忧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以朱元璋为例来看看。根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年,朱元璋决定给一些功臣颁发免死铁券。他当时议定了一种特别的铁券制度,上面刻有大臣的履历和功绩,且正面镌刻有免罪与减禄的条款。总共制作了九十七副铁券,其中左边给功臣颁发,右边则存放在内府中,保存好后备查。这些铁券虽然是免死的保障,但并非对所有人都能起到保护作用。
朱元璋的免死铁券颁发对象有三十四位,其中六人被封为公爵,二十八人是侯爵。李善长和蓝玉也曾获得免死铁券,但这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手持免死铁券而逃过命运的安排,为什么呢?因为免死铁券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它有三个主要的限制条件:
1. 行军打仗时,手持尚方宝剑的主帅可以有权对那些不执行军令的将领或士兵执行“专杀”,即使他们拥有免死铁券。《武经备要》中明确记载:大将出征时,随行必有御剑之权,犯令者可以“专杀”。
2. 免死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其他惩罚。根据明朝沈德符的《野荻编》记载,免死铁券只对“谋反大逆”的死刑有效,其他死刑罪行则不受保护。而且,即使免死,仍有可能被革去爵位和薪水,甚至无法恢复原先的荣封。
3. 皇帝的心情。如果皇帝当天心情不好,免死铁券的作用也可能大打折扣。这个因素完全依赖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成为大臣们最大的潜在风险。
虽然免死铁券象征着特殊的权利和庇护,但它并非万能,背后还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