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帝王地位至高无上,权力不可侵犯。虽然官员们可以直言劝谏,通常也只是关乎国家的兴亡,而很少有大臣敢在皇帝的私事上与其意见相左。但历史上确实有人敢于违背皇帝的意愿,甚至反对皇帝追认亲父,他就是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
杨慎的父亲是明朝的东阁大学士,而杨慎本人则位列明代三才子之中。杨慎不仅能依靠家庭背景,还通过自己的学识脱颖而出。杨慎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大儒,专注于教育,而父亲杨廷和更是四朝元老,历任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任皇帝的重臣,地位极其显赫。可以说,杨慎天生便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熏陶。11岁时,他便能写出近体诗,13岁时创作的《黄叶诗》广受好评,这使他一度声名鹊起,得到李东阳的赏识,破格收为门下弟子。
有句话说:“最虐心的是,条件比你优越的人还比你努力。”在1511年,杨慎凭借出色的才华参加了殿试,并以全场第一的成绩获得一甲状元。当时年仅24岁的他风华正茂。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杨慎被安排在翰林院担任编修,前途一片光明。然而,看似一切顺利的局面却在十年后发生了剧变。1521年,明武宗驾崩。虽然杨慎与明武宗的离世似乎没有直接关联,但他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与命运对抗的道路。
明武宗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定,朱厚熜顺理成章继位成为嘉靖皇帝。嘉靖继位并没有问题,但按照惯例,他需要追认明武宗的父亲为“皇考”,而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被称作“本生父”或者“皇叔父”。这一点让刚刚登基的嘉靖心里不太舒服,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竟然不能追认亲生父亲为“皇考”。于是,嘉靖决定挑战这一传统,主张追认亲父为“皇考”。
从“孝”的角度来看,这个要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嘉靖的考虑也并非没有道理,毕竟这是家事,不涉及国家大事。此时,皇帝需要的不是大臣的反对,而是他们的默许和支持。大多数心腹大臣也都站在了嘉靖的一边,支持这一举措。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总会有一些坚持己见的“老顽固”。杨慎的父亲杨廷和便是其中之一,他反对皇帝的做法,使得这场原本与政治无关的争斗,变成了一个派系之争。
最终,虽然皇帝刚刚登基,政权尚未稳固,嘉靖的决定并未立刻得到执行。三年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嘉靖已经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杨廷和则因坚持反对被迫辞职,归隐山林。看似已经平息的事宜,又在1524年被重新提起。这时,经过三年的政治洗牌,嘉靖的权力已经大为增强,而杨廷和也不再有任何反对的力量。此时,杨慎突然站出来反对,令嘉靖感到十分困惑。
嘉靖已经不再容忍任何异议,他也不再顾及一个小小的状元。杨慎的反对行为让他得罪了嘉靖,结果不仅被杖责,还被流放到遥远的云南永昌充军。这一去,就是三十年。期间,嘉靖曾几次给杨慎机会,但杨慎始终未能把握住。直到他年满六十,充军的年限将满,准备回家时,才发现由于得罪了皇帝,没有人敢为他办理归乡手续。此时的后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杨慎只能在边陲的孤寂岁月中度过余生,直到去世。临终时,他留下了诗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