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的争霸,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司马懿、荀彧、郭嘉等。
虽然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但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诸葛亮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赤壁之战后,刘备终于获得了自己的根据地,也从此建立了蜀汉,并且提出了匡扶汉室的口号。在这种形势下,刘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有了这些人才的帮助,刘备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阵营,最终成功创建了蜀汉。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对刘备的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刘备逐渐重视起了诸葛亮。
从那时起,刘备更加看重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任命他为蜀汉的丞相,并且在这个职位上,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特别是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刘备作为当时的主公并没有采纳,最终导致了蜀汉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败。夷陵之战失利后,刘备不久便因病去世。
刘备去世时,历史上有一件极为著名的事件——“白帝城托孤”。在临终之际,刘备将蜀汉的政务托付给了诸葛亮。刘备去世后,为了完成刘备未竟的遗愿,诸葛亮开始了北伐。然而,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进行北伐实际上是非常困难且不划算的。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坚定地推进了这一计划,即便他明白蜀汉的国力已经十分疲弱,依然决定北伐,最终使得蜀汉的国力进一步下降。
与蜀汉的艰难境况相比,东吴的国力则是蜀汉的两倍之多。那么,为什么东吴的主将陆逊没有选择北伐呢?其实,诸葛亮能够进行北伐,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他掌握了大权。在刘备去世后,刘备将蜀汉的内政交给了诸葛亮,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但不久后,李严被削去兵权,最终使得诸葛亮成为了唯一的大权在握者,他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诸葛亮之所以能轻松调动蜀汉的大军,除了凭借托孤大臣的名分外,还因为他在蜀汉内部拥有深厚的威望和广泛的支持。相比之下,陆逊的情况就不同了。虽然陆逊是东吴的主将,但他被孙权任命为荆州的镇守者,实际上他在东吴内部的权力相对较小,孙权始终掌握着大权,陆逊只是名义上的丞相,这一点与诸葛亮的地位有很大不同。
再者,刘禅的领导能力远不如诸葛亮。更为关键的是,刘禅对诸葛亮非常信任,诸葛亮几乎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团队来运作蜀汉的政务。相比之下,东吴则存在更多的派系分裂,陆逊在东吴内部并不完全受到所有人的支持。陆逊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很多手下的将领并不服从他,这也使得他难以像诸葛亮那样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
诸葛亮手下的将领如赵云、张苞、关兴、魏延等人,都对他忠心耿耿,这使得诸葛亮在进行北伐时能够更好地运筹帷幄。而东吴的情况则不一样,陆逊所掌握的力量相对分散,且孙权对陆逊的防备,使得他在动员军队时常常受到局限。
除了权力与支持的差距,地理位置也是决定是否能够进行北伐的关键因素。东吴的地理位置远不如蜀汉优越。蜀汉的地势险峻,正如古人所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地理优势使得东吴无法与之相比。东吴不仅要防守长江的防线,还要面对外界的压力,而蜀汉则得天独厚,易守难攻。
东吴虽拥有比蜀汉多得多的兵力,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东吴的兵力分布较为分散,能够调动的兵力也相对有限。若东吴真的发起北伐,必然会经过徐州这一必经之地。徐州地势平坦,四面受敌,东吴如果发动进攻,势必需要更多的兵力,显然这对于东吴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尽管东吴的军力要比蜀汉强大得多,但由于权力、内部支持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东吴并未选择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