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清末临兴场正场疃灶民扫盐图
清光绪中正场中兴、富民二疃图
清代板浦场旧于公疃砖池遗迹
临兴场富安疃卤井遗迹
临兴场岭子灶今貌
兴庄口潮墩
□ 李 彬
清初的淮北盐场原有兴庄、徐渎、莞渎、临洪、板浦五场。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实行裁海制度,徐渎场所在的云台山被禁为海外,岛上的灶民全部迁往内地,徐渎场裁撤。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下令复海,云台山地区居民逐渐回迁,康熙二十年(1681)徐渎废场原有灶池恢复生产,但并没有恢复徐渎场,而是将其全部池滩并入板浦场。康熙元年(1662),兴庄、临洪二场裁缺,雍正六年(1728)又将二场重新合并为临兴场。乾隆元年(1736),裁缺莞渎场,从原板浦场析出中正、小浦、东大、东新四疃成立中正场,原莞渎场地并入中正场。至此,清代淮北各场经过数次裁废与整合,最终形成板浦、中正、临兴三场。
“疃”字有多种释义,当用作地名时,是指村庄的意思。连云港市海州区东郊现在还有一个叫“网疃”的村庄,曾是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到了清代,“疃”字被广泛用作淮北各场下辖的一个生产机构的名称,负责管理境内的包垣与盐圩,相当于后来的制盐工区,并逐渐演变成了地名。
板浦场历史悠久,在北宋时期即为海州(今连云港)三座盐场之一。清代板浦场署驻板浦镇东大街。清乾隆以后,板浦场有七疃,分别为西三疃、于公疃、新增疃、东临疃、西临疃、北献疃、大义疃。
于公疃:相传汉代于公居住于此,云台山地区至今仍流传于公父子为东海孝妇周青伸冤的传说。明代在此设于公团铺滩晒盐,隶属徐渎场。清裁海后,改隶板浦场。乾隆年间,海潮大涨,于公疃被水,池灶尽毁,于云台山西麓择址重新铺滩,称新于公疃,当地人又叫新滩。清嘉庆年间,海水东退加剧,新于公疃也因距海较远,至道光年间已停止生产。旧于公疃在今云台街道境内,今连云港园博园内有旧于公疃的砖池遗址。新于公疃在今海州区花果山街道新滩村一带。
西三疃:明称西三团,清改为西三疃。位于板浦镇北,东与中正场接界,南至板浦,西接新增疃,北至东临疃。清道光后因距海渐远,仅靠汲取盐井卤水维持生产,产量锐减,至清末渐废。民国时西三疃的盐碱地改良种庄稼,今名为西山,隶属海州区板浦镇永平村。因西山地名系“西三”转音而来,当地并没有山,故当地人至今仍流传“西山没有山”的口头禅。
新增疃:明代曾在板浦镇西北设有独木团。清初在板浦镇西北设新增疃。范围东至西三疃,南至板浦,西至盐河,北至西临疃,即今板浦镇罗圩、房艞、苏桥一带。
东临疃:明代北临大海,故名东临海团。清初设东临海疃,后称东临疃。范围东至中正场境,南至西三疃,西至西临疃,北至太平埝。在今海州区宁海街道。
西临疃:明代北临大海,故名西临海团。清代改称西临海疃,后称西临疃。范围东至东临疃,南至新增疃,西至盐河,北至北献疃。民国时改为西临乡,又称下滩,即今海州区宁海街道卞浦村、清河村一带。
北献疃:清初即设疃,位于涟河口北。清乾隆后古涟河渐淤,至嘉庆时下游已淤塞成陆,原涟河口处衍生出龙尾河、沈家河等小河流。清道光之后的北献疃范围东至龙尾河,南至沈家河,西到盐河,北至临浦。在今海州经开区范庄、小海、新浦南部一带。
大义疃:古云台山有大义村,明在大义村北侧设大义团,属徐渎场。清康熙二十年(1681)改属板浦场。清中期,海水逐渐东退,大义疃旧池引取海水不便,便在靠近海边的地方铺设新滩,仍称大义疃,范围东至洋山浤、南至云台山、西至临洪口、北至海。民国时,板浦场原有旧滩皆废,大义疃成为板浦场仅剩的盐疃。大义疃旧滩在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新村至小村一带。新滩位于旧大义疃北面,因盐池位于云台山之北,新海连地区解放后,更名为台北盐场。
中正场各疃
中正场驻中正街,原属板浦场,乾隆元年(1736)并莞渎废场汛地,独立为中正场,辖中正、小浦、东大、东新四疃。道光年间,原有四疃远离海岸,仅靠汲取井卤晒盐,另在海边重新铺设中兴疃、富民疃。
中正疃:明代设中正团,属板浦场,清改为中正疃。乾隆元年(1736)改属中正场,中正场署在其南侧。今名中正社区,隶属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
小浦疃:明代设小浦团,属板浦场。清改为小浦疃,乾隆元年(1736)改属中正场。范围东至东大疃,南至卤河,西至中正场,北至东滩。今名小浦村,隶属海州区板浦镇。
东大疃:明代设东大团,属板浦场,清改为东大疃,乾隆元年(1736)改属中正场。范围东至东新疃,南至卤河,西至小浦疃,北至东滩。今名大团村,隶属海州区板浦镇。
东新疃:明代设东新团,属板浦场。清改为东新疃,乾隆元年(1736)改属中正场,后改名为东辛疃。范围东至东滩,南至卤河,西至东大疃,北至东滩。今名东辛村,隶属海州区板浦镇。
中兴疃:清道光年间,由于中正场原有四疃距离海边遥远,无法引取海水,只能靠汲取井卤制盐,于是在靠近海边的东陬山与蒿子河铺滩晒盐。东陬山处盐滩称中兴疃,最初在邻近善后河尾闾的孙家港、管家港、张家港三条支河沿岸铺滩,后逐步扩展。范围东至埒子口,南至善后河,西至南方洋,北至海,民国时为中正场东半场。新海连地区解放后,改名为方洋制盐场、徐圩盐场。
富民疃:出于和中兴疃同样的情况,在靠近海边的东陬山与蒿子河铺滩晒盐,蒿子河处盐滩称富民疃,最初在邻近蒿子河两岸铺设盐池,后逐步扩展。范围东至南方洋,南至运盐河,西至洋山浤,北至海,民国时为中正场西半场。新海连地区解放后,因其盐池大多数位于云台之南,故改名为台南盐场。
临兴场各疃
临兴场系清雍正六年(1728)由兴庄、临洪二场合并而成。场署原设于赣榆小河口。因场署年久坍塌,大使寓居板浦镇,嘉庆十三年(1808)借郁州书院旧址,为临兴场的临时场署。辖正场疃、富安疃、小防疃、浦南北疃、东官疃、岭子灶疃、唐生疃、兴庄疃和柘汪疃,均为旧滩。清末民初时又新铺大兴疃,为新式八卦滩。
正场疃:原为明代临洪场驻地,故称正场。清代改为正场疃,雍正六年(1728)属临兴场。范围东至盐河,南至盐河支流,西至大埝,北至临洪河。位置在今连云港高铁站至临洪西路地段。
富安疃:明代称富安团,属临洪场。清改称富安疃,雍正六年(1728)属临兴场。范围东至大埝,南至潮河,西至富安集,北至浦南疃南界。在今海州区浦南镇富安村、潘圩村、新圩村一带。
小防疃:清设。范围东至大潮河,南至大潮河,西至大埝,北至小东官桥。在今海州区浦南镇小防村、半滩村、下滩村一带。
浦南疃:明代称浦南团,属临洪场。清改称浦南疃,雍正六年(1728)属临兴场。范围东至大埝,南至富安北界,西至场界,北至浦北疃。清后期与浦北疃并称为浦南北疃。在今海州区浦南镇浦南庄、新疃村一带。
浦北疃:明代称浦北团,属临洪场。清改称浦北疃,雍正六年(1728)属临兴场。范围东至大埝,南至浦南疃,西至场界,北至小东官桥西。清后期与浦南疃并称为浦南北疃。在今海州区浦南镇浦北村一带。
东官疃:明代称东官团,属临洪场。清改为东官疃,雍正六年(1728)属临兴场。范围东至大潮河及潮界,南至小东官桥,西至大埝西,北至刘口桥南。在今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小东关村往北,至宋庄镇范口一带。
岭子灶疃:清设,因西有高岭,故名。范围东至东官西界,南至小东官桥西,西至场界,北至场界。今名岭灶村,隶属赣榆区墩尚镇。
唐生疃:清设,因临近唐生口而得名。唐生口是赣榆历史上的十三海口之一,位于今赣榆区宋庄镇境内。唐生疃范围东至大潮线,南至刘口桥南,西至大埝,北至青口河,下辖头疃、二疃、三疃、四疃、五疃、六疃、七疃、八疃。在今赣榆区墩尚镇刘口村以北至青口镇以南的近海地带。
兴庄疃:原为明天赐场,旧在海州惠泽乡,场废后迁赣榆城东,称兴庄团,因近兴庄口而得名,属兴庄场。清改为兴庄疃,雍正六年(1728)属临兴场。范围东至海,南至青口河,西至大路,北至韩家口,下辖四疃、五疃、六疃、七疃、八疃、九疃、十疃。在今赣榆区青口镇、海头镇、石桥镇(秦家沙村以南)沿海地带。
柘汪疃:清设,因临近柘汪铺而得名。范围东至海,南至韩家口,西至大路,北至荻水口,下辖头疃、二疃、三疃。在今赣榆区柘汪镇、石桥镇沿海地带。
大兴疃:清末民初铺设的新式八卦盐滩。范围东至大潮河,南至刘口河,西至大潮线,北至新河。后逐渐扩展,形成后来的青口盐场。
老地名是一座城市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连云港素为淮盐主产区,随着古海州地区海岸线的繁复变迁,盐场地名亦随之更迭流转。这些盐场老地名,或湮没于时光尘埃,或在时代变迁中易名,它们蕴藏着淮盐产业的兴衰脉络,凝结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其展开系统性研究,既是对地域文化根脉的溯源寻踪,更是对淮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