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不想过江作战,毛主席表示不想去那就换人,陈毅:你说换谁?
“中央要你过江,你不过江?”
得知粟裕的想法,陈毅很疑惑,这可是在挑战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啊。为了表达想法,粟裕已经打了40多天的腹稿,还在电报里写了“斗胆直陈”四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孟良崮一战打得很漂亮,但粟裕心里明白,要彻底扭转战局,还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问题是国民党军队在中原有着很大优势,一共集结了6个机动兵团。我军想单打独斗,有一定困难。
粟裕正研究着怎么打大仗,中央的命令来了,让他带战士们渡江南进。
这个命令太让人头疼了,渡江南进,其实就是无后方作战,而且要走的路很遥远。这时他想到了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队伍也是没有大后方支撑,走了2万5千多公里,到皖南时就剩一半人了,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渡江要走5万多公里,一路上也没啥补充,可以预料到一定会有大量战士牺牲。风险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如此计划?
原来,中央认为,中原没有大仗可打,只能打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要想吸引国民党军回防,最好的办法就是南下。
粟裕的想法完全相反,中原恰恰能打大仗,咱们不是有根据地吗?这些地方来当后盾,集中兵力完全可以打大规模歼灭战,以此迅速改变战局。想法归想法,军令如山,作为军人应该服从命令的,但自己有不同的主意,该如何是好?
经过40多天的反复思考,粟裕终于发出一封电报,讲出了心中所思所想,此时陈毅正好和毛主席在一起,商量渡江的具体事宜,没想到一封意见不同的电报却到了。
中央为此事专门开会讨论,结果是维持原计划不变,五天后,“跃进江南行动”的命令正式下达给粟裕。
粟裕收到命令后,经常一个人站在地图前比来画去,口中喃喃自语,找陈毅谈了两次,搞得陈毅也愣了,中央明明打算过江,领兵的却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看粟裕态度坚决,陈毅同意他直接向中央报告,1948年4月18日,粟裕又发了一次电报,上面再次“斗胆直陈”,建议先把渡江计划放一边,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规模狙击战是可以实现的,怎会是无仗可打?
4月30日,陈毅、粟裕按命令赶到河北阜平,中央认真斟酌考虑,会议开了好几天,进一步了解粟裕的想法:中原国民党军虽然兵力雄厚,但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打狙击,完全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毛主席被说服了,经过中央集体讨论,粟裕的建议最终以军委命令的形式确定下来。会议结束时,毛主席突然说了新的安排,陈毅要去中原局了,粟裕则全权负责华野,这个人事安排不简单,对他可是莫大的信任。
不过粟裕听到这个决定,很是意外,他对山东部队的情况没那么熟悉,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磨合的,再次提出想法,希望陈毅可以继续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自己担任副手,这个建议也被通过了。
中央同意在中原的作战计划,也定了指标,要在四到八个月内,歼敌5万到10万。当时华野在中原的主力部队总共才10万人,压力在前,粟裕表现得如何?他很快就用战果说话了。
6、7月间,粟裕在豫东打了个大胜仗,灭掉国民党军队9万多人,再接再厉,很快又拿下兖州战役。
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部队就应该留在中原,漂漂亮亮地干仗,身为将领,粟裕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仗又打得好,无愧毛主席的信任。
参考资料:《中央要求“渡江南进”,粟裕想在中原打歼灭战,粟裕两封电报能否让中央改变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