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大清帝国的灭亡,若真要为它开一份死亡证明书,填写的日期可能得追溯得更早,可能是1860年!为了避免有人批评我不懂历史,胡乱编造,我在这里必须先做个解释。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清朝的旗帜虽然依旧高高挂起,但实质上已经是由汉人领导的军队在支撑。满洲的爱新觉罗家族,已经从一度垂死的状态退化到几乎成了“植物人”,他们只是象征性存在,至于北洋军和东南互保等现象,就是典型的“大象腿”——眼睛还能动,四肢却完全不听使唤。
那么,最后一支由满族掌控、并具备作战能力的军队究竟是如何被彻底消灭的呢?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让我来详细讲述一下。
为了彻底击败太平天国,清朝曾组织了两个重要的野战军集团: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存在感较低,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它在扬州一带打了几场小规模战斗后,就进入了静默状态,日子过得平静而安逸。真正承担起剿灭太平天国重任的,是江南大营。这个战斗过程非常艰苦。
江南大营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53年到1856年,由重庆人向荣(他是汉族)领导。向荣有过参与镇压滑县天理教起义、平定回部张格尔叛乱等重要军事行动的经验。但在他领导下,江南大营军纪松散,士兵常常骚扰百姓,掠夺民财,甚至比太平军的做法还要过分。
第二阶段则从1856年到1860年,领导者换成了赫舍里氏的和春,他是满洲正黄旗的成员。赫舍里氏家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索尼(他的儿子索额图)就是赫舍里氏家族的人。
当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口号声震天,却不成气候,向荣领导的江南大营一度崩溃,太平军忙于内乱,爆发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遭屠杀,北王韦昌辉也被杀……这一系列事件给了江南大营喘息的机会,和春接替了向荣的位置,他重新振作起江南大营的军力。
到了1859年,江南大营已经恢复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春一声令下,全军出动,围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天京的存粮已经不多,如果再拖下去,天王洪秀全和他那80多个“编号化”的妻子很快就得忍饥挨饿了。
然而,在1860年初,太平天国的李秀成从天京出发,前往芜湖的南陵县与太平军左军的李世贤会合,并一起计划攻打距离他们几十公里的宁国县。宁国是一个战略要地,和春立刻感到紧张,急忙抽调江南大营的兵力去支援宁国。这一行动,却恰恰中了李秀成的圈套!李秀成故意摆出要与清军在宁国决战的姿态,诱使清军过度集结。
当清军风尘仆仆地赶到宁国时,发现李秀成早已转道前往广德县,距离宁国不过一百里左右。清军顿时大为失望,觉得自己被耍了——明明约定好要在宁国决战,怎么李秀成却突然跑了?
广德县突然遭遇太平军的进攻,导致当地的知州急忙弃城逃走。广德的500多名兵勇,看到大官都跑了,也纷纷溃逃。
1860年5月,江南大营最终被太平军攻陷,数万清军在战斗中阵亡、受伤或逃散。和春自己也逃到了苏州的浒墅关。面对这场惨败,和春感到无法交代,冷静下来后,他觉得干脆自杀了断可能是唯一的出路。毕竟,他已经把皇帝的家底败光,必定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连累到家人。自杀的决定也许是他认为的最好的结局。
和春的失败,使得清朝从此不得不依赖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而这也标志着各地汉族士绅集团武装力量的崛起,后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