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战败后有三种结局:阵亡、被俘或者逃跑。其中,阵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我军击毙,另一种是将领自己选择自尽。通常情况下,主动自尽的将领往往个性顽固,拒绝投降。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几位在战败后选择自尽的国民党将领。
戴之奇,国民党第六十九师师长,中将,1904年出生于贵州兴义。戴之奇毕业于黄埔军校,后来参与了东路军的北伐,参与过松口、镇江、龙潭和徐州等战役。1946年,他被任命为第六十九师的少将(死后被追授为中将)。当年,他率部从江苏宿迁向沭阳进攻。然而,年底的宿北战役中,他的部队被我军歼灭。戴之奇是一位学术型将领,他过于相信友军会来救援,最终导致了全军的惨败。被我军包围前,他在指挥所选择自尽。
鲁英麟,第三十五军军长,上将,1894年出生于山西垣曲县古城。1919年,他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在阎锡山的部队服役,并在南京陆军大学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作战歼灭日伪军。1948年,涞水战役时,他的部队在华北地区遭到我军猛烈进攻,武器装备损失惨重。由于第三十五军是傅作义的主力部队,他觉得自己丢尽了颜面,无法再回到傅作义身边,因此选择了自尽。
刘戡,第三十七军总司令,上将,1906年出生于湖南桃源。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48年,西北野战部队成功伏击了瓦子街战役。刘戡在被围困后,不愿成为俘虏,于是决定自尽。他选择了用手榴弹自杀,而不是像其他将领那样使用手枪。手榴弹爆炸后,他的面目全非。死后,他被追授为上将。
陈章,第六十三军军长,上将,1902年出生于广东罗定县。1921年,他考入福建军官学校,后毕业于广东讲武堂。1948年,他被任命为第六十三军军长,归黄百韬指挥。同年,他在淮海战役中的窑湾战斗中失利,最终选择自尽,享年47岁。死后,他被追授为陆军上将。
黄百韬,第七兵团司令,上将,1900年出生于天津,祖籍广东梅县。黄百韬早年在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后来进入江西陆军学兵营和江苏军官教育团深造。1948年,在淮海战役失利后,他选择了自尽。值得注意的是,他是解放战争中在单一战役中对解放军造成最大伤亡的国民党将领。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超过6万人。
郭景云,第三十五军军长,中将,1904年出生于陕西富平。1923年,他加入北洋陆军,后参加多次战斗。1948年,平津之战爆发时,他率领第三十五军支援张家口,在河北新保安城被我军围困。尽管他多次试图突破包围,但始终未能成功。最终,第三十五军的两个师被全歼。临死前,他选择了自尽。
杨干才,第十兵团司令,上将,1900年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杨干才毕业于泸州讲武堂,后分配到杨森部队。抗战期间,他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要战役。1949年,国共内战时,在渡江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在芜湖战败,之后选择自杀身亡。死后,他被追授为陆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