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能穿越回到三千年前的中原大地,你定会惊讶地发现,那时最让人垂涎的财富,并非是黄金美玉,而是来自遥远海岸的小小贝壳。
在商周时期,贵族们腰间佩戴的那一串串贝壳,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就如同当下点钞机点钞时发出的沙沙声一样,令人心生愉悦。
我们的汉字至今仍留存着这段独特的记忆,诸如 “财、货、购、贩、账、贷” 等与钱财相关的字词,都带有 “贝” 字旁。甚至我们用来形容心爱之物的 “宝贝” 一词,同样离不开这个 “贝” 字。
说出来或许你难以置信,当时贝壳的购买力堪称惊人。商朝有位声名远扬的女将军妇好,曾拿出 700 朋贝币,一下子就购置了九十亩良田;到了西周,也有相关交易记载,一块玉璋能换取 80 朋贝币,外加十块田地。
令人叹息的是,那时人的价值却相对低廉,周成王时期,一个奴隶仅值二十朋贝币。那么一朋究竟是多少呢?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这意味着,在当时只要腰间挂着几串贝壳,就能买下一条人命。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现代人都会心动:要是能穿越回商朝,跑去海边捡贝壳,岂不是瞬间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然而,古人要是听到这种想法,估计只会无奈地翻白眼:你倒是去捡捡看呀!
古人为何不会轻易跑去海边 “捡钱” 呢?
首先,当时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在现今的陕西、河南一带,距离海边十分遥远。在现代,我们借助各种交通工具能轻松抵达海边,但对于古人而言,这可是一场要靠双脚一步步丈量的生死之行。
《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海边地区被归为 “荒服”,在中原人眼中,那是偏远落后、尚未开化的 “化外之地”。一路上,不仅有沼泽、丘陵密林,还有犀牛、大象、豺狼虎豹等野兽出没,湿热的沼泽中还弥漫着致命的疟疾和瘴气。
而且沿途分布着众多大小部落,陌生人想要平安通过,简直难如登天,弄不好还会被这些部落掳去沦为奴隶。即便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海边,你会发现这里盘踞的部落,更是身形高大、性格凶残野蛮。想在这里 “捡钱”?先得过他们手里石斧这一关。
即便你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到达海边,满心欢喜地去捡贝壳,却又会失望地发现,沙滩上随手就能捡到的普通贝壳,根本就不值钱。
商朝官方认定的货币是特定品种的贝壳,主要为阿文绶贝、虎斑贝、环纹货贝等珍稀种类。这些贝壳大多生长在福建以南的温暖海域,在中原附近的海岸极为罕见。如此一来,去海边 “捡钱” 的难度又陡然增加了许多倍。
所以,对于中原人来说,要将贝壳从海边运到内地,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难度且成本高昂的事情。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贝壳自然而然就成了稀罕之物,这也为它成为货币奠定了基础条件。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真的在沙滩上幸运地捡到了 “环纹货贝”,并且还想尽办法运回了中原,难道就能在朝歌城大肆购置豪宅了吗?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天然贝壳必须经过打磨、钻孔等精细加工,才能成为可流通的货币。通过考古发现的商周贝币,其背面大多被磨平并钻有小孔,这样便于串起来,这个加工过程被称作 “制贝”。
而这些加工工艺并非人人都会,只掌握在少数工匠手中。古人早就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货币体系,能成为货币的必须是特定品种的齿贝,捕捞后需经过精细加工,包括背部磨平、钻孔穿绳等,整个过程犹如现代造币厂的防伪工序一般严谨。
更关键的是,商朝早已实行 “中央发行” 制度,只有经过王室认证的贝壳才具备价值。普通人想要靠捡贝壳蒙混过关,根本就不可能。
当民间意识到不能随便捡贝壳当作货币使用时,便开始尝试仿造。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这段历史:商朝中期,贝币的购买力堪比黄金;但到了商朝末年,通货膨胀致使贝壳大幅贬值。
这就如同现代社会中某些国家疯狂印钞,进而导致货币贬值的道理一样。古人见贝壳不值钱了,便开始用铜来仿造贝壳,即 “铜贝”。随后,又陆续出现了刀币、布币等不同形式的货币。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圆形方孔钱定为法定货币,贝壳才正式退出法定货币体系,重新回归为装饰品。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古代的穷人不去海边捡贝壳致富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运输贝壳需要成本,加工贝壳需要技术,贝壳的流通还需要权力的背书,缺少了这些关键因素,再好看的贝壳,也不过是普通的海边小物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