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太子之争异常激烈,最终,秦王李世民决定放手一搏,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他不仅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迫使父亲李渊退位,最终取得了胜利。事实上,李渊作为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他对两个儿子的态度非常重要。
那么,作为嫡长子的太子李建成,是否就是李渊最宠爱、最喜爱的儿子呢?如果真是这样,李渊又为何要赋予李世民如此重大的军权呢?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李世民独立开府,拥有自己的班底,这完全是将李世民当作继承人来培养的。
其实,李渊最在乎的根本不是他的儿子们,而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最信任的人是裴寂,而不是他的儿子们。李渊在入关定鼎关中后,重新整合了关陇集团,逐渐不再亲自参与前线事务。为了避免自己的权力旁落,避免被军功集团架空,李渊特别注意防备太子掌握军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采取了平衡策略,选择让自己的次子李世民担任行军统帅,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军功集团过于强大。同时,他只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让李建成继续担任太子。这样,李建成既不会染指军权,军功集团的领袖又是自己的儿子,李渊的策略可谓一箭双雕。
在李渊的平衡策略下,实际上,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李建成作为太子,名义上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军方的大多数重臣都支持李世民,而名义上中立的两位军神李靖和李绩,实际上也倾向于支持李世民。李建成虽然有望继位,但只要李渊去世,他就能登基为帝,可是李世民的处境却要复杂得多。作为军功集团的领袖,李世民如果继续掌权,那么一旦李建成登基,他的势力将很可能面临清算。于是,李世民最终决定放手一搏,发动政变。
至于李元吉,局势越是混乱,他的机会就越大。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拥有成为太子的天然优势,而李世民则是唐朝开国的最大功臣,功劳无可置疑。李元吉判断,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争斗是他获得机会的最好时机。因此,李元吉站在李建成一方,煽动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甚至希望李建成能够杀掉李世民。实际上,如果李建成真能击败李世民,他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背后那些军方势力的支持,而李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会牺牲李建成,最终最大的受益者会是李元吉。
所以,李渊并不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完全是一个政治家,彻头彻尾的权谋者。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当作权力平衡的工具,虽然他清楚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最终很可能会导致李世民的失败,但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最终,他没能预料到,常年战场上锤炼出来的李世民,选择了以行动直接结束这一切政治游戏,发动了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