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已经注定要失败,随着全国局势逐渐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派彭德怀带领第一野战军前往西北,剿灭马家军。随着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解放军大败马家军后,却发现所有俘虏中竟没有一名团级以上的军官。彭德怀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愤怒,直言这些人实在太过狡诈。
马家军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清朝末期,腐败的清政府使得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西北地区的回族人民爆发了农民起义。而马家军的创始人马占鳌则巧妙地在两方势力中周旋,不仅讨好镇压叛乱的清政府,也拉拢回族起义军。最终,马占鳌带领起义军投降,得以被清政府收编,成为官军的一部分,这也标志着马家军的诞生。 马家军曾是清朝的一支英勇部队,尤其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马家军是最为勇猛的抵抗力量之一。他们不仅镇压了各地的叛乱,还为清政府出征东南西北,抵抗外国侵略者。然而,清朝灭亡后,马家军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军阀势力,虽然马占鳌的后代未能继续掌权,但马家军的影响力未曾消退。之后,他们先后投靠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蒋介石掌权后,马家军几乎成了他在西北的代言人,地位更加巩固,甚至开始在西北地区横行无忌。西北地区恰好与红军的根据地相邻,马家军多次侵犯红军的领土,残害了大量红军战士。1936年,红军的2万余人准备西渡黄河,打算打开通向苏联的通道,但在途中遭遇了马家军的截击。由于红军战士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再加上装备不如对方,最终红军大败,伤亡惨重。当时西征的2万多红军,最终成功撤回中央的不到5000人,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场悲壮的失败。 这场战斗成为了中央记忆中的一部分,他们深知,西北地区仍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最终解放西北。马家军成为了解放新中国的巨大障碍。随后的几年,马家军与蒋介石发生了矛盾,蒋介石命令孙殿英率领国民党四十一军西征,攻击宁夏,试图消灭马家军的顽固势力。然而,马家军并非易与之敌,尽管国民党装备精良,但马家军更熟悉西北的地形,双方的激烈交战使得孙殿英部遭受重创。 这一战让蒋介石松了口气,一方面,削弱了马家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孙殿英的失败让蒋介石更加放心,因为他并不完全信任孙殿英。此后,马家军一度沉寂,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重新活跃起来。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后,马家军作为国民党的一部分,承担起了西北抗日的任务。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的抗日活动大多发生在后方,并未真正参与前线战斗。 抗日战争结束后,马家军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进攻解放军。长期以来,马家军都是红军心头的一块心病,尤其是在西征失败后,中央一直在策划如何解放西北。1949年,随着国民党部队的几乎全面溃败,中央意识到解放西北的时机已经成熟,尤其是当年马家军对红军的屠杀,终于到了报仇的时刻。 原本,中央计划派徐向前亲自指挥解放西北的战役,毕竟当年正是他指挥的西征兵败,他本人也渴望为当时牺牲的红军战士复仇。但由于多年的战斗和身体上的疲劳,徐向前无法再适应战场的需要,最终把任务交给了彭德怀。在出发前,徐向前和彭德怀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感到自己当年战败,造成了红军的牺牲,而这次任务他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士们复仇。彭德怀安慰了他几句,并坚定地表示解放西北是大势所趋,歼灭马家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彭德怀的第一次作战并不顺利。尽管他毫不气馁,并未放弃,而是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计划。马家军看到解放军第一次出征不利,便轻视解放军,甚至威胁若再来,必定让解放军“有来无回”。但仅仅过了5天,马家军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反转。彭德怀指挥40万解放军,迅速发动总攻,炮火声震耳欲聋。马家军很快就被击溃,沈家岭、狗娃山、古城岭等多个战略要地被迅速攻占,兰州城也在几小时内沦陷。在一天之内,解放军成功攻占了兰州,清理了城中的残敌,最终获得胜利。 战后,彭德怀命令继续追击敌人,最终彻底摧毁了马家军。随后,彭德怀指挥部队清点战俘,令人惊讶的是,所有俘虏中竟没有一名高级军官。原来,马家军的高级指挥官早在解放军进驻西北前就已察觉到了危险,他们虽然表面上煽动士兵抵抗,但私下里早已策划好如何逃跑。正是因为这些高级指挥官的缺席,解放军才能如此顺利地攻城。彭德怀对此感到愤慨,曾经勇敢抵抗八国联军的马家军,如今却沦为一群土匪军阀,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