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赵子龙被描绘成一位常胜将军,勇敢无畏,充满胆略。在长坂坡和汉水两场战斗中,赵云凭借一己之力,击溃了曹营的将领们,曹操甚至两次在赵云的白马长枪下仓皇逃窜,张郃和徐晃见到赵云的身影就赶紧逃跑。这样的形象让赵云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
《三国演义》原本是基于正史《三国志》改编而成的,它的完整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除了《三国志》外,还融合了一些《后汉书》和《三国志平话》中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小说中的内容是虚实结合,虽然有的地方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整体来看,虚构和真实的比例大致是五五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塑造成了常胜将军的形象,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展示他的所有战功。例如,在《华阳国志·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志》里记载了赵云参与入川的战役,但《三国演义》对此并未提及。这一战中,赵云在建安十九年,随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攻入巴东,赵云更是成功占领了江阳和犍为两座城池,如果这段历史写入小说,肯定会像他攻取桂阳一样精彩。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赵云都是完美的将领,这种完美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比如,当刘备打算瓜分蜀地的田宅时,赵云宁愿得罪人也要劝谏刘备。他认为国家尚未安定,百姓还未恢复家园,应该等到天下大定后,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最合适的时候。这一劝阻虽然使得一些渴望分得财物的功臣失望,但赵云依然坚持己见。
赵云的这一行为虽然得罪了一些人,导致他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并未被封侯。刘备为了安抚大多数人的情绪,只给了他一个较为低调的职称——“翊军将军”。不过,读者不要觉得“杂号将军”比“四方将军”地位低。在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诸葛亮作为军师虽然职位显赫,但在朝会时也不能位居最上首,坐在他上面的反而是安汉将军糜竺。刘备给赵云封“翊军将军”这一名号,背后其实有深意。这个“翊”字,含有“飞”或“翼”的意思,代表辅佐、支持,也象征着“辅佐王室”。如果赵云再年轻一些,完全有可能成为刘备托孤的大臣。
赵云之所以未能成为托孤大臣,可能是因为他过于刚直,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前,他曾公开对刘备的部分决策表示反对。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赵云年纪较大,而刘备在托孤时,可能认为诸葛亮和李严更适合这个任务。事实上,虽然赵云未被正式托孤,但他在刘备死后立即被封侯,并且掌管了蜀汉的内卫和军队将领的考核工作。建兴元年,赵云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作为中护军,他负责管理禁军,监督所有武将的考核,甚至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等重要职务。
从史料来看,刘备的深谋远虑是显而易见的。他没有选择赵云作为托孤大臣,但却通过封赵云为中护军等职务,确保赵云在刘禅登基后依然掌握重要权力。赵云就像刘禅的最后一道屏障,任何不当的权力行为都难以突破赵云的防线。赵云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即便是诸葛亮和李严有些权力野心,也不能随意为所欲为。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赵云虽然在刘备托孤时没有被明确列为托孤大臣,但刘备却早有安排,确保了赵云在蜀汉政权中的强大影响力。正史中也提到,赵云不仅主内,还是刘备对抗外部威胁的关键人物。尤其是在蜀汉面临内外压力时,赵云与魏延分别负责内外两个重要的军事领域,实际构成了两套托孤班子。李严的职权虽然表面上看似强大,但他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赵云和魏延的权力大,最终也因权力斗争被弹劾,生活困顿。
综上所述,刘备在托孤时并非单纯依赖诸葛亮和李严,他实际上通过赵云和魏延两位元老的间接控制,确保了刘禅能够在稳固的政治环境中成长。这也是刘备的深思熟虑,而赵云和魏延则是刘禅真正的保护伞。